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22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历史上也曾称满洲,那么把族名改称满洲的是(   )
    A . 阿骨打 B . 努尔哈赤 C . 皇太极 D . 康熙帝
  • 2.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郑和下西洋 B . 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清军进入台湾
  • 3. 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能够有力证明这一点的是(   )

    ①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元朝时设宣政院,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③清朝时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③④
  • 4. 带领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光辉篇章的是(   )
    A . 渥巴锡 B . 大和卓 C . 小和卓 D . 噶尔丹
  • 5. 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
    A . 莎士比亚 B . 米开朗琪罗 C . 哥白尼 D . 但丁
  • 6. 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

    A . 元朝后期 B . 明朝前期 C . 明朝中期 D . 清朝前期
  • 7.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话主要讽刺批判了(   )
    A . 焚书坑儒 B . 独尊儒术 C . 明清的八股取士 D . 隋唐的科举考试
  • 8.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其核心思想是(   )
    A . 建立一家之法 B . 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 . 建立民主共和国 D . 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 9. 沐英(1344—1392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成祖开始,为加强对云南的管理大力推行________措施,造成少数民族官员利益损失,加之明朝末期缅甸等国觊觎,不断有反叛暴乱。沐英及沐氏家族历代统治者会同上级官员镇压叛乱,打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为中国世守云南280年。(   )
    A . 土司制度 B . 改土归流 C . 平定叛乱 D . 联姻制度
  • 10. 19世纪中期,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初步形成,后成为中国国粹。京剧是以哪些剧种为基础形成的(   )

    ①元杂剧    ②昆曲    ③徽剧    ④汉调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③
  • 11.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中国历来重视农业生产。下列属于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有(   )

    ①精耕细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④甘薯、玉米等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 . 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 B . 设立军机处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 13.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 . 经济文化繁荣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近代前夜的社会危机 C . 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D .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14. 据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可谓日理万机。皇帝如此繁忙却心甘情愿,因为朱元璋的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有直接关系(   )
    A . 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组建特务机构 D .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 15. 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 .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6. “你们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判决书更害怕。”临刑前,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了解我的价值。”这位科学家是(   )
    A . 伽利略 B . 布鲁诺 C . 哥白尼 D . 托勒密
  • 17. 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的是(   )
    A . 莱特兄弟 B . 马可·波罗 C . 麦哲伦 D . 达·伽马
  • 18. 以下思想先驱中,提出“三权分立”思想的是(   )
    A . 伏尔泰 B . 卢梭 C . 孟德斯鸠 D . 黑格尔
  • 19. “无论哥伦布本人的内心动机怎样神秘,他航海得到支持,全靠有人从实际上来估计证实一条科学假设后所可期待得到的收获。”材料中所说的“科学假设”是(    )

    A . 生物进化论 B . 相对论 C . 万有引力定律 D . 地圆学说
  • 20. 欧洲人能够在15 世纪开辟新航路,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其中,主要受益于中国的因素是(   )
    A . 把握航海方向的指南针传人欧洲并被普遍应用 B . 地圆学说逐渐被欧洲人接受 C . 东方丰富的金银、丝绸等商品吸引欧洲人 D . 丰富的航海知识与探险精神
  • 21.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航路开辟 B . 宗教改革 C . 文艺复兴 D . 启蒙运动
  • 22. 下面对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B .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C . 最远航行到红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 D . 比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 23. “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但是,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
    A . 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筹款 B . 法兰西共和国建立 C . 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D .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 24. 与图中场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 美国独立战争 C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25. 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你认为正确的一组是(   )

    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革命后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③都用武力推翻了封建王朝

    ④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26. 在美国的某小镇有一块独立战争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个小镇是(   )
    A . 波士顿 B . 来克星顿 C . 萨拉托加 D . 约克镇
  • 27. 歌曲是用音符写成的历史。“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歌曲反映了(   )
    A . 英国的新生 B . 日本明治维新 C . 法国大革命 D . 美国的独立
  • 28. 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各组关联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

    ③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国的崛起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④
  • 29. 有人这样评价英国议会:“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议会的国王”这种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
    A . 《权利法案》 B . 《独立宣言》 C . 《人权宣言》 D . 《民法典》
  • 30.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拿破仑更伟大!最能体现拿破仑“伟大”之处的是(   )
    A . 建立帝国,实行独裁 B . 颁布法典,加强法制 C . 发动政变,执掌大权 D . 发动战争,横扫欧洲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31. 连线题
    (1) 请把下列人物与其作品、评价连接成线。

    作者              作品                     评价

    A.李时珍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宋应星    《三国演义》       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C.罗贯中      《本草纲目》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2) 请把下列人物与事件连接成线。

    人物                                     事件

    A.克伦威尔                    a.雅各宾派领导人,推动法国大革命走上高潮

    B.罗伯斯庇尔                  b.英国共和时代的“护国公”,后成为独裁者

    C.拿破仑                      c.从年轻将军到加冕称帝,叱咤风云22年

    D.华盛顿                      d.起草《独立宣言》,后成为第三任总统

    E.杰斐逊                      e.美国国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帝

    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帝

    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朝臣胡中藻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 联系上述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
    (2) 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 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33. 史学界认为,14—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历史路线图、历史文献等资料,研究处于转型期的西欧历史。

    材料一:《蒙娜丽莎》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

    ①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摘自《权利法案》

    ②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民有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

    ——摘自《独立宣言》

    ③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摘自《人权宣言》

    依据材料,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这幅作品又名《永远的微笑》,它典型表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填字母,)路线是(填人名)发现美洲的路线。随着美洲的发现以及后续的殖民扩张,给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3) 材料三中①的法案的颁布使(国家)开始确立起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三中②的法案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中③的法案是哪一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三,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内在关系。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