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同步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进而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到1913年,俄国生产的铁和法国生产的一样多,俄国生产的煤为法国生产的四分之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是如何“从上面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敌对情绪”。
(2)、阅读材料二,三,指出“解放农奴”如何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自救运动?结果有何不同?
举一反三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

材料一:英国初等教育伴随着工人阶级的斗争而发展,为缓和阶级矛盾,英国给予了工人一些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与英国开展经济竞争,工人运动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进行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1876年教育法规定,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入学。1880年教育法将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龄定为5-10岁。1891年教育法规定实施免费初等教育。1899年教育法又将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2岁。到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材料二:自明治维新以来大为兴办小学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不断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就学率不断上升。1873年小学就学率只有28.1%,1890年达到50%,到1905年达到96%。1919年以后均为99%。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就实现了国民教育的普及,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三: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中国最早的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先驱人物。他创办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他翻译了斯宾塞的《德育、智育、体育》-书,译名为《劝学论》。他是首先在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维新主义者。严复认为改良中国的社会,自强图存,保种保国,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就是要使国家三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対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找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俄国社会经济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