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考试 (10月)试卷
年代 | 科技发明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l%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使中西科技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
③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
④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材料一
时代 | 戏曲之代表 | 表演区 | 观众区 | 说明 |
春秋战国时期 | 优伶 | 贵族厅堂、殿庭、 院落 |
殿庭、坐席、 帐篷 |
优伶大都为奴隶 |
汉魏时期 | 百戏 |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 观众区的抬起 |
||
隋唐时期 | 歌舞 | 歌台、舞台、乐棚 | 神庙广场 | 表演区的抬起 |
宋元时期 | 杂剧 | 舞亭、乐亭、后台 (准备区) |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 表演台加上屋顶; 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
明清时期 | 南戏、京剧、 其他地方戏 |
增加伴奏区 |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 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材料二
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