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第78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检测试卷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 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茶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举一反三
非文学作品阅读

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站在当年的教学楼前,真是百感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有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个人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本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补些什么。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今天在场的老师们远比我有权威来作出阐释。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选定了自己的专业,这是有所学。最终,在一些专门领域形成独到见解,有了贡献,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有所成。这一步,在大师林立、治学传统根深蒂固的复旦,也是能做到的。

    。                     。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艰苦的锤炼过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话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有时候,抬头看月亮,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为利益的羁绊,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负之时。另一句话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平凡,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后。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同学们,四年之后,当你们从复旦毕业之时,一定会有某种强大的心灵共性,在你们和我之间形成。也唯有如此,一所伟大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才会永恒地存在。

    谢谢大家。愿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前程。

(选自复旦大学2018新生开学典礼演讲,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表达赞美总是“yyds"(永远的神),万物皆可“绝绝子”,(①)的竞争都称之为“神仙打架”….…当我们打开社交网站,放眼望去都是类似的流行语表达。有人担心,各种“梗”(②)着网络空间,会让一些人离开“梗”就不会说话。“文字失语”现象真的愈发严重了吗?

一摘自2021年11月《青年文摘》

材料二:什么是“文字失语”?概而言之,就是难以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创建于2021年1月的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如今拥有近27万名成员,他们这样介绍自己:“长期以来,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

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网络语境中,表达似乎变得(③)。从热梗到表情包,从影视作品截图到网络段子,所有可见的表达都有现成的素材可供随时取用。就比如,经历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讲一大通却说不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点上,一个“你懂我意思吧”的表情包就能(④)尴尬并将对话继续下去。

一摘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文章《“文字失语者”的窘境》

材料三: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电子媒介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甚至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让人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语言,便严重失语了:那什么、是吧、你懂的。必须有意识地跳出对流行语的依赖,我们才能恢复文字自我生成的能力。

其一,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都是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的。绝大多数短视频不是用来学习和思考的,而是娱乐和消遣的。那种诉诸直观、快感、趣味的画面,只会带来感官刺激、激发消费欲望。而读书不一样,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能促进我们思考并输出文字。

其二,多创造机会自己去“秀”,少看脱口秀。____,____。____,____。脱口秀语言也是别人的语言,跟着重复那些所谓的爆梗、包袱,免除自己去说去写的劳苦,自己的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实在觉得语言干瘪贫乏的话,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中对美好事物是如何表达的。语言干瘪,张口就是“牛啊”“yyds" 那么几个词,说明缺少丰富的阅读。

其三,戒除对网络用语、省略语、表情包的依赖。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微博当成表达的唯一渠道,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如何应对"文字失语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