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第四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业检测(二)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孙行者在油锅底上听得那呆子乱骂,忍不住现了本相,赤淋淋的,站在油锅底道:“馕糟的夯货!你骂那个哩!”唐僧见了道:“徒弟,唬杀我也!”沙僧道:“大哥干净推佯死惯了!”慌得那两班文武,上前来奏道:“万岁,那和尚不曾死,又打油锅里钻出来了。”监斩官恐怕虚诳朝廷,却又奏道:“死是死了,只是日期

    犯凶,小和尚来显魂哩。”

    行者闻言大怒,跳出锅来,揩了油腻,穿上衣服,掣出棒,挝过监斩官,着头一下打做了肉团,道:“我显甚么魂哩!”唬得多官连忙解

    了八戒,跪地哀告:“恕罪!恕罪!”国王走下龙座。行者上殿扯住道:“陛下不要走,且教你三国师也下下油锅去。”那皇帝战战兢兢道:“三国师,你救朕之命,快下锅去,莫教和尚打我。”

    羊力下殿,照依行者脱了衣服,跳下油锅,也那般支吾洗浴。

行者放了国王,近油锅边,叫烧火的添柴,却伸手探了一把,呀!那滚油都冰冷,心中暗想道:“我洗时滚热,他洗时却冷。我晓得了,这不知是那个龙王,在此护持他哩。”急纵身跳在空中,念声“甗”字咒语,把那北海龙王唤来:“我把你这个带角的蚯蚓,有鳞的泥鳅!你怎么助道士冷龙护住锅底,教他显圣赢我!”唬得那龙王喏喏连声道:“敖顺不敢相助。大圣原来不知,这个孽畜苦修行了一场,脱得本壳,却只是五雷法真受,其余都髹了旁门,难归仙道。这个是他在小茅山学来的大开剥。那两个已是大圣破了他法,现了本相,这一个也是他自己炼的冷龙,只好哄瞒世俗之人耍子,怎瞒得大圣!小龙如今收了他冷龙,管教他骨碎皮焦,显什么手段。”行者道:“趁早收了,免打!”那龙王化一阵旋风,到油锅边,将冷龙捉下海去不题。行者下来,与三藏、八戒、沙僧立在殿前,见那道士在滚油锅里打挣,爬不出来,滑了一跌,霎时间骨脱皮焦肉烂。

(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3)、本文段故事情节突出了孙悟空、三位大仙和国王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小说《听出心灵的杂音》一文,完成小题。
        去年夏天,从省医科大学毕业后,经朋友介绍,我随五六个同学一起,来到本市一家三甲医院实习。院长告诉我们,三个月实习期满,如果我们表现良好,就可以成为医院的正式人员。
        实习第一天,我们来到心脏科报到。早听说心脏科主任医师吴春玉是一位全国赫赫有名的冠心病专家,人很亲切。果然,见到我们的第一眼,他便和蔼可亲地说:“年轻人,往后,心脏科就是你们的家了。好好努力吧,这可是好多医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儿哟!”
        听了吴大夫的鼓励,我们都暗暗攒足了劲儿,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应对每一个病人。终于,三个月实习期到了,我们得到了吴大夫的夸奖和赞赏。吴大夫说,我们将要应诊最后一位病人,如果不出现任何差错的话,我们便全都可以得到医院的正式聘用。
        那是一位五十上下的中年人。吴大夫将我们上下打量一番,说:“这是一位心脏僧帽瓣硬化症患者,从农村来的,你们可以先听听他心脏的声音。”
        关下心脏僧帽硬化症的病理知识,我们在书本中早就学过。我知道这种病的心跳规律是先有一阵清晰的强音,接着是两下微弱的杂音。
        但就在我们准备取出以往都随身携带的听诊器时,才想起今天不知何故,听诊器早已按吴大夫的吩咐放在办公室了。
        “用我的听诊器吧。”吴大夫笑笑说,“这是一具特制的听诊器,它可以听出任何来自心灵深处的杂音。你们要仔细地听,这个病患的心跳强音一向都很明显。”
        接过那具听诊器,我们依次凑近了病患的心脏。“嗯,没错,果然他的心脏具有很重的强音!”我的同学们听过后,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是最后一个听诊的。我仔细地聆听,但半分钟后,一丝失望的表情浮在我脸上:我没有听到半点儿声音!
        “怎么样?”跟那几个同学一样,吴大夫又例行地问我,“心跳强音是不是很明显?”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我怀疑到底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还是我根本就不是块做医生的料?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吴大夫又对我说:“再给你一次机会,再听一次吧。”
        我又凑近了病患者的心脏,结果,依然没有一丝声音。
        “怎么样?”吴大夫对我投过关切的眼光,那几个同学全都向我使眼色。
        犹豫了半天,我终于实话实说了:“对不起,大夫,我什么也没听到。”同学们发出了一阵不屑的笑声,吴大夫的脸上也出现一种怪怪的表情。
        我想我是彻底没希望了.一个失去听觉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做一名医师?就在我灰心地转身离去时,没想到身后传来院长的声音:“王贞虎,你被录用了。”
        我惊诧地转身,不知何时.院长已站在吴大夫的身旁,两人正微笑着注视着我。
        “为什么?”我讷讷地问道。
        “就为这个。”吴大夫笑了关.从怀中掏出一把镊子,竟从听诊器里夹出一团棉球。
        天啊,闹了半天,原来这根本就是一个没用的听诊器!
        院长瞄了一眼那几个面红耳赤的同学,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跟吴大夫事先商量好的一堂特珠的听诊课,目的是想听听来自学员内心深处的杂音。也许,为了能正式留在医院,你们一个个假装清醒地撒谎,的确可以蒙过主管人员的眼睛,但在应诊的过程中,你们将要结束的,却极有可能是一个患者的生命啊!”终于,仅我一人,成了留用在这家三甲医院的幸运儿。在往后的人生履历表上,我写下了这样一句座右铭:“做一名心无杂音的人,去听诊每一个生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科学泰斗    人民功臣

——忆于敏先生

杜祥琬

①噩耗传来,于敏先生离开了我们!我国痛失了一位在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杰出物理学家,我们失去了一位聪慧而亲切的良师益友!五十多年的相处历历在目,他的辞世,令人悲痛!

②早年的于敏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原子核基础理论方面做出过一系列新颖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1961年初,钱三强请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他义无反顾投入其中。1965年初,他的研究组由原子能研究所调入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他和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等带领大家集中精力突破氢弹原理。

③在充分学术民主的基础上,1965年下半年,于敏先生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的计算机,对有希望的氢弹构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大量计算、思考、讨论、分析,他敏锐地发现了驱动热核材料聚变燃烧的途径,攻下了突破氢弹原理的第一关,也就是他向邓稼先报告的“牵住了牛鼻子”。

④经过千军万马的一系列努力,我国在1966年12月28日,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我们小组当时负责这次试验的测试诊断项目,特别是速报项目的理论计算。氢弹具有明显不同于原子弹的物理特征,试验零时后几分钟,在试验现场,于敏、周光召等与负责测试和理论计算的同志一起,即明确判断了氢弹原理试验的成功,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开端,按这个时刻计算,我国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只用了两年两个月的时间。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首颗全当量氢弹试验。氢弹的成功显然是集体的事业,但在氢弹的突破和发展的过程中,于敏先生作出了最突出的关键性贡献。

⑤在这里,我讲一个亲历的小故事。1966年,我们在上海华东计算所算题。当时的计算机是把每个时刻的计算结果打印在一张纸带上,于敏先生和几位同事,盯着纸带上打印出来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突然,于敏先生指着一个物理量说:“不对了,这个物理量错了!”

⑥我们知道,具体数值是很难用心算给出的,于敏先生是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判断出错误的。于是,大家开始查找错误的根源,搞物理的、搞计算数学编程序的,分别查找无误,最后查找计算机,这些物理量是通过计算机里的一个个加法器算出来的,当时是晶体管计算机,加法器是装在许多柜子里的众多晶体管,就这样跟踪找下去,结果发现执行这物理量计算的晶体管坏了!把它换掉再算,物理量的变化就对了。大家都很兴奋,由物理量的概念,能找出计算机一个硬件的错误,着实令人佩服,这真是基于物理的“人工智能”呵!

⑦于敏先生是一位学术功底深厚且严谨务实的科学家。在“文革”中受到无端批判时,他唯实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要能参加的业务讨论,他都尽可能地帮青年人出主意、想办法。我们曾经遇到过一类特殊条件下的物态方程问题,他就给了我一份“稠密液态理论”方面的文献说:“你看看,可能有帮助。”

⑧国家863计划启动后,于敏先生任我们激光专家组的顾问,2001年成立了先进防御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他任我们专家委员会的顾问。他认真参加每次讨论,发表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与此同时,他又和王淦昌、王大珩先生等,推动我国的激光核聚变事业,为此付出了巨大辛劳。

⑨于敏先生的科学实践,完美地阐释了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是其特征,而家国情怀是其精神内核。他代表的一代科学家,深知近代中国饱受灾难和屈辱,一定要改变国家的面貌,振兴中华。可以说,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是这一代人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使他们不在意各种物质上的困难和各种折腾,矢志不移地去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目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凝炼了十个字的事业文化“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个脊梁正是指的这种奋斗精神。这是众多“于敏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⑩科学家于敏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他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能完整地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虽然工作的重责使眉头紧锁成了他常有的表情,但他也有着喜欢京剧等爱好和爱家情怀。工作中严谨的他,对同事却是平易近人,尤其关心青年一代。我们这个单位不习惯称呼头衔和职务,而是以“老、小”相称,五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称呼他“老于”。我感到,这不仅是一种称呼,也是一种温度,是这个集体的一种凝聚力吧。如今,他走了,但“老于”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光明日报》(2019年01月28日16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