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       
(2)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       在这一江碧玉里。
(3)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     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A、卑微    消融    缓和 B、卑鄙    消失    缓慢 C、卑微    消失    缓慢 D、卑鄙    消融    缓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土的儿子

    ①我去陕北,是和我的好朋友、上海一家杂志社的记者林华同行.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人,如同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对自然已经很隔膜,书本才是我们的好伙伴。

    ②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对待生活。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这其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损失章要在于和自然的情感.我们总是通对媒介去和自然发生关系,城市里到处是这类媒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媒介。我们的情感渐渐地变成一种形式,它来源于我们的理性认识,而不是感受。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

    ③当我们听闻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刺伤了路遥的心,他短暂地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

    ④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片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

    ⑤后来我们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一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方的天空显得格外蓝,似乎专为照耀这片黄土,使这荒凉苍茫更加触目惊心。

    ⑥A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娇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在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它是路遥眼中永远能伤及心肺的景色。

    ⑦我们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我们的算命方式据称来自弗洛伊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我们让被测验的一方快速地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报三只为止——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动物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的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

    ⑧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项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

    ⑨据说路遥在病重时流过泪,表现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教人痛断肠了.他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们.他们正走在通向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得真谛.而他们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被强夺的意味,一种被生剥活扯的意味。

    ⑩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里,就像行走在大地的裂缝中,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上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的被激荡了。

    ⑪B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写字。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人生”一般艰辛的跋涉。

    ⑫生命就像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也开始倒下了。我们渐渐失去掩护,面对自然残酷的真相,有人已经呕尽心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游戏?

    ⑬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

    ⑭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材料链接】

材料一: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其小说多为农村题材。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热切地关注着生活演进的艰难进程,热切地关注着整个民族摆脱沉疴复兴复壮的历史性变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和巨大欢乐。

材料二:此文发表于一九九三年,是王安忆为纪念英年早逝的陕西作家路遥、邹志安而作。选文有删节。

现代文阅读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②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③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神情朴素、虔诚、庄重。

④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⑤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⑥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偶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才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出现在她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⑦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流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⑧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⑨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但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一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然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

⑩我端详着外婆留给我的这件“文物”。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