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

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新式海军 D、新式学堂
举一反三
填空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lank#}1{#/blank#} ,割占中国土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blank#}2{#/blank#} ,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blank#}3{#/blank#} 。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blank#}4{#/blank#}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blank#}5{#/blank#} 。
(3)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blank#}6{#/blank#}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取得了{#blank#}7{#/blank#} 战役的胜利.
(4)领导虎门销烟的是{#blank#}8{#/blank#}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blank#}9{#/blank#} ,清朝率军收复新疆的是{#blank#}10{#/blank#} .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blank#}11{#/blank#} ,发起五四运动的高校是{#blank#}12{#/blank#} ,1924年孙中山创办的学校是{#blank#}13{#/blank#} 
(6){#blank#}14{#/blank#} 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blank#}15{#/blank#} 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blank#}16{#/blank#} 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
(7)《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的是{#blank#}17{#/blank#} ;《马关条约》中割给日本的是{#blank#}18{#/blank#} 、{#blank#}19{#/blank#} 、{#blank#}20{#/blank#}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的总数是{#blank#}21{#/blank#} 平方千米。
(8)从{#blank#}22{#/blank#} 世纪{#blank#}23{#/blank#} 年代到{#blank#}24{#/blank#} 年代,洋务派官员掀起了一场{#blank#}25{#/blank#} 的洋务运动。
(9)为宣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blank#}26{#/blank#}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报{#blank#}27{#/blank#} ,宣传革命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主要以{#blank#}28{#/blank#} 为阵地。
(10)黄埔军校校长是{#blank#}29{#/blank#} ,政治部主任是{#blank#}30{#/blank#} 。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关注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材料四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