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适用于云南地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也有红枣儿,他坐在路旁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有个过路的医生看见了,对他说:

    “喂,小伙子,梨不能多吃呀!这东西对人的牙齿虽然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脾的。”

    这人就问:“那么,大红枣呢?”

    医生回答道:“大红枣儿是补脾的,可惜又伤牙齿,也不要多吃。”

    这个人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才好。他拿起梨看了看,放下了,拿起红枣儿看看,也放下了。想了想,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样吧,我吃梨只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去,吃大红枣儿就不用嚼,整个咽下去。”

    于是他拿起一个枣儿往嘴里一扔,用舌头拔了拔,一仰脖子就吞了下去。他哪里知道,囫囵个儿的枣儿到肚里也没法消化,对脾当然也没有好处。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梨(jiáo  jué)    囫囵(hún lún  wù lún)    然(dān  dāng)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

嚼:   ①咬     ②细细地咬碎      ③吃

咽:   ①吃     ②慢慢地吃下去    ③吞

(3)、古时候那个人囫囵吞枣是因为(    )
A、他听了医生的话才这样做的。 B、他听了医生的话,片面理解才这样做的。 C、他由于知道枣的吃法才这样做的。
(4)、医生对那个人劝告的意思是(    )
A、梨和枣对人体健康不利,都不要吃。 B、梨和枣对人体各有利弊,应该有不同的吃法。 C、梨和枣对人体各有利弊,不能多吃。
(5)、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    )
A、那个人非常傻。 B、那个人片面理解别人的话,自作聪明,做了蠢事。 C、那个人只知道枣的好处,不知道梨的好处。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______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_______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课外阅读。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备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的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这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哕哕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是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的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参观中华世纪坛

    风和日丽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位于北京西面的中华世纪坛。

    我们从南门进去,来到圆形的圣火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弧形的石阶,石阶上各有一道清水缓缓流下,分别象征着黄河、长江永远流淌。广场中心的“中华圣火”跃动着永不熄灭的火苗。爸爸告诉我,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文明创造。

    圣火广场的北边是一条长270米的青铜甬道,甬道由3米宽的青铜板铺成,上面刻着从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沿着甬道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世纪坛下。

踏着石阶上去,气势雄浑的圆形坛体展现在我们眼前。坛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分的斜面上,耸立着27.6米高的时空探针,坛体外周墙上刻着56个中华民族的图案浮雕。我惊奇地发现,这部分坛体正在转动,听爸爸说转动一周,至少要用2.6小时。下部分的坛体是不动的,静止的回廊与转动的坛体寓意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世纪坛乾体与坤体结合的设计,既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它的外周是长140米的环形回廊,设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40位文化名人的青铜塑像。

    沿着回廊,进入世纪坛内。这里共分三层,由一层的现代艺术馆、二层的世纪大厅、东西方艺术馆和地下二层的多媒体数字艺术馆构成。世纪大厅环形的浮雕壁画,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着壁画,听着爸爸的介绍,我的心里激动又自豪。

    中华世纪坛啊,你不但是首都又一处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郦正元智取日寇手枪

1945年初,陵口中山桥桥旁的大寺里,盘踞着三十多个日寇。郦正元打入寺内做勤杂工,利用这个身份,跟寺内的三个日寇小头目(混  浑)熟了。

5月的一天(旁  傍)晚,郦正元准备了三壶白酒,一包花生果,两碟炒黄豆,把三个日寇小头目约进自己的小木屋喝酒。郦正元佯装不会喝酒,却一个劲地为他们斟酒。大约喝了个把小时,三壶酒所剩无几,三个日寇已有了几分醉意,只顾猜拳喝酒,对郦正元毫无戒备。此时,郦正元趁机帮他们把上衣和身上的手枪一齐脱下来,放到门板后面。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郦正元看看时机已到,就立即站起身来,拎起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转身出门并把门带上。

出了小木屋门,郦正元把手枪与枪带分(fèn  fēn)别藏(cáng  zàng)在早已准备好的装有香灰和垃圾的两只小箩筐里,而后挑起两只小箩筐就向大寺大门走去。大门旁站岗的两个日寇见是寺内的勤杂工,便没(察  查)问,郦正元就若无其事地走出了大门。

当天夜里,郦正元步行二十多里,把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送到访仙一地下联络点,交给了抗日民主政府河南区区长张利群。从此,郦正元也就离开了日寇据点,参加了抗日地方武装。

(选自《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选编本上》,江苏人民出版社)

课外阅读

圆明园故事背后的故事

    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一次性事件,圆明园曾经遭受过许多次浩劫。

    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概貌。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仍为皇家禁园。

    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最后的毁灭——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现代文阅读。

最感人的一句话

坐在散散淡淡的灯光里,和几个朋友喝茶。不知是谁,聊起了自己遭遇的最感人的一句话。

陈说,他小时候,家离学校很远,每天很早起来,就急急赶着上学。有时候,睡过了头,就经常迟到。班主任有个规定,凡是迟到的人都得站在教室外,一直要站到早自习结束为止。念四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班主任,他认为自己应该给新来的班主任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但聊偏偏那天大雨积水成灾,他只能绕道赶到学校。他迟到了,班主任说:“还是以前的老规矩,不过只站十分钟。”他就委屈地站在教室外。班主任说:“你怎么迟到了?”他便说路被洪水淹的情况。班主任摸了摸了他的头,歉意地说:“快进教室吧,是老那师错怪你了。”从此后,这个坚持3年的罚站规定就取消了。

林接了陈的话题,说给自己留下记忆的也是一位老师。他很怕写作文,老师一布置作文,他就担心。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快乐的假日》的作文,但他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于是他找来一本作文书,在上面抄了一篇。作文交上去后,老师没有发现,结果给了一个很高的分。当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朗读这篇作文时,班中突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这篇作文是作文书上的。”老师呆在那里,而他也面红耳赤。老师说:“对呀,林同学在作文上已经说明了,抄一遍作文,也是一种学习。”说完,老师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听了林的故事,大家都感叹道:“这真是一位好老师。”

我也说了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最后轮到蒋,蒋一直在抽烟。我对蒋说:“你说说看,你的生命中哪句话最感人。”

蒋说:“既然大家都说老师,那我也说一个关于老师的。”三年前,有个同学突然告诉我,王老师患癌住院了,王老师在初中时教过我物理。因为忙于工作,我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望他。深秋的一天,我接到同学的电话,说王老师让我无论如何要去,因为我和王老师之间的交往并不多。我到了医院,说了自己的名字,王老师的眼睛因为癌细胞扩散已看不清人了。他挣扎着握住我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蒋,真对不住,老师当年错怪你了。那只足球不是你拿的……”我就愣在那,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当年有这事。

王老师死后出殡,和一位同学聊起。同学说:“二十年前,二班也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名字的人。”我听完,恍然大悟。后来我设法找到那个人,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一家碎石厂打短工。听了王老师临终时的话,汉子说:“王老师,怎么还记得当年的事,我都忘了呀!”说着说着,那汉子就哭了。

蒋说完,把那个烟蒂掐灭,说:“那天,我也哭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