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3-2014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午,今年的第一场秋雨不期而遇 , 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郑州一直干燥的空气湿润了一些。 B、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C、很多90后的青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D、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无全牛 , 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blank#}1{#/blank#}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blank#}2{#/blank#}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blank#}3{#/blank#},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