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3-2014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其他的什么? B、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C、“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D、据考证,古历下亭址在今名士阁西侧(该处现有一石碑,正面题“古历下亭址”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以“食”“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起《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东京梦华录》:“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搏,乃一时佳味也。”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楼中秋切脍”。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合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①____?杜诗邵注:“蚣,即今之鱼生、肉生。”脍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绘”,可知。杜甫《阅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 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 )。”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整活吃虾”。生螃蛋我术吃过,想来一定非常好吃。活 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呛虾”,于是餐餐有呛虾。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用括虾盛于大盘中,虾蹦得滥桌,客人食而掘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 猛”。听说楼外楼现在也不卖呛虾了,惜哉!

我以为醉蛋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贻我醇蟹一小坛。有天津客人来,特地为他剁了几只。他吃了一小块,问:“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采党得这不卫生,可以仿照纽约南海序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②____。如果这样还觉得“略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米,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装的欲望,“内部发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技能交换,其实是一种另类的“以物易物”——将我会的技能传授给你,来换取我不会的技能。细想,这不正是班主任分配座位的“套路”吗?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促使两人取长补短,但        ①      , 结果往往低效且无聊;与此相反,如今以自发自愿为原则的技能交换,可能更加高效且有趣。然而,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可以低成本实现“1+1>2”的价值交换效果吗?这还得辩证来看。

不可否认,基于兴趣与需求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通过“前辈带后辈”的传授方式互相“点亮”技能 , 这种既有社交属性、        ②      , 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交换双方能够实现有效匹配,即“找对人”。这只是第一步,就已难倒不少人。此前便有圈内人自嘲这比“找对象”还难,其难就难在匹配的过程中要实现技能的供需对等,不仅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技能能否交换成功,主要还是概率问题。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若盲目迷信则可能( A )。

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以其独特的社交性在网络上热度不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高的技能交换,实则(    B    )。

①技能交换看似有武侠小说里交换武功的浪漫,②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③要精通某项技能,只靠交换是换不来的,④除自身潜心钻研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专业的指导。⑤正所谓,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⑥系统学习一门技能,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