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却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但是科学家们发现,雪花落水真能的发出声波。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水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他利用每秒可拍摄1000张照片的高速水下摄影机拍摄发现,下雨时水中确实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经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教授发现,下雨时产生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情况一致,而且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渔民也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经过实验验证,普罗斯佩勒提教授发现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

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发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提醒,以减小相关区域的灾害损失。

地震波的频率一般在20Hz以下。其波长很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能轻松穿透大气、海水、土壤、岩石等物质。由于地震波频率很低,周围环境对其吸收非常小,传播几千公里时,衰减仅为万分之几,所以其传播的距离极远,能传到十几万公里以外。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为6千米/秒,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千米/秒,破坏性较强。当横波与纵波相遇叠加后,会激发出面波。横波和面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中传播速度最快就是电磁波了,其速度能达到3×108m/s。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只需要在纵波到达监测点后,通过网络或信息提醒人们做好抵卸横波和面波的准备即可达到地震预警的目的(如图甲)。研究表明,如果提前3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减少14%;如果提前10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减少39%:如果提前60秒预警,则可使人员伤亡减少95%。

   

(1)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blank#}1{#/blank#}(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blank#}2{#/blank#}(选填“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手机使用的5G信号属于{#blank#}3{#/blank#}(选填“机械波”或“电磁波”);

(2)结合图乙,当地震波传来时,能“听”到地震波的动物是{#blank#}4{#/blank#};

(3)如图甲,若震源距监测点60km,距离受灾群众90km,地震发生后,地震局在{#blank#}5{#/blank#}秒后能接收到纵波信号。收到信号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受灾群众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可供做应急准备的时间为{#blank#}6{#/blank#}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