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荒诞不经•荒谬绝伦】二者都表示“{#blank#}1{#/blank#}”的意思。前者偏重在{#blank#}2{#/blank#},语义较轻;后者偏重在{#blank#}3{#/blank#},语义较重。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二者都有“{#blank#}4{#/blank#}”的意思,都用于{#blank#}5{#/blank#},常作{#blank#}6{#/blank#}。区别是:“情不自禁”表明自己{#blank#}7{#/blank#},多形容{#blank#}8{#/blank#},如“她情不自禁的握着他的手,把头靠在他的肩上”。“不由自主”没有表明{#blank#}9{#/blank#}的原因,它有时可以用来形容{#blank#}10{#/blank#},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blank#}11{#/blank#},如“他觉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
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不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和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也 不起能使社会动荡的大风大浪,并且持有这些思想的人可谓 。然而, 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 已久的激进思想便会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甲】朱湘先生在《书》一文中是这样与历代的藏书家和文人不期而遇的: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我们这里说的读书见人,目的与传统解释学不同。【乙】传统解释学研究作者,是为了通过了解作者其人、得知作者之意,再推知文本之意。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的解读路径。就像直奔证据的逼供信,非得从作者那儿得到个“意”不可。【丙】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表现——存在论阅读,作者的原意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揣测、感悟、洞悉作者的言语动机。通过文字的甲胄,触摸鲜活的言语生命的脉息,感悟其汹涌起伏的言说悸动和激情,体察其览尽世态炎凉的狂喜或悲泣,以获得对言语生命、言语人生的觉悟,为自己的言语生命注入动力。
(甲)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乙)在“以文为诗”这一点上,他为王安石、苏轼等人奠了基础,同时也替道学家像邵雍、徐积之流开了个端。(丙)这些道学家常要用诗体来讲哲学、史学以至天文、水利,更觉得内容受了诗律的限制,就进一步的散文化。他们写出来的不仅摆脱了形式整齐的束缚的诗歌,而是还未摆脱押韵的牵累的散文,例如徐积那首近两千字的《大河》。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