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八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 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O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题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是因为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无论是在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是美食书店里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领略阅读之美,这都是实体书店为了吸引顾客的创新之举。 D、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E、孙慧阳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 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在汉末这个空前黑暗混乱的时代,有很多敏感的文人已经开始对家国意识失去了兴趣,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自身。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或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或抒发文人士子的伤时失意,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

    在诗歌理论方面,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自觉。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一方面认为先秦时“诗主言志”,另一方面又专设《情采》一篇,“情”指称文艺作品内容,又在第三十一篇《物色》中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

    钟嵘《诗品序》中提倡诗歌应有感而发,倾向于物我统一,强调主客观结合。《诗品序》开篇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另外,钟嵘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对于作者的冲击也是诗歌产生的重要原因。钟嵘认为诗歌更应侧重描述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态,因此只有人类社会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才能够引发他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可以说《诗品》中个体独立地位的确立,对诗歌情感独立地位的确立和诗歌本体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此,诗歌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从群体的工具、政教的工具变成了个体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开始自觉地把情感表现放到重要的位置,从情感的体验和抒发中去追求美、展示美。也就是说,诗歌开始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个人的心灵和情感。抒情不仅成为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也同时成为诗论家们在理论上的自觉认识。钟嵘在理论上完成了诗歌情感主体以“情”代“志”的迁移。

(摘编自张艳存《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感本体的迁移》,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导演杨洁去世,留下《西游记》经典在人间

    据全国多家媒体报道: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于4月15日去世,随后,六小龄童通过微博确认了这一消息。

    为拍摄《西游记》,导演杨洁可谓是克服重重困难,冲出亚马逊。在技术和经费都比较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要拍摄一部魔幻题材的电视剧可谓是天方夜谭。杨洁导演明知要将名著翻拍为雅俗共赏的电视剧这项任务非常艰巨,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克服了选景、选角、做特效、找资金等诸多难题,可谓是历经拍摄路上的“八十一难”,用尽洪荒之力终将古典巨著经典呈现。

    86版《西游记》在全国人民心中已经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也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对其情节甚至细节倒背如流。该剧自1986年起播出,称霸荧屏30年之久,这是对剧组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的最好回报。迄今为止86版《西游记》已在电视上播放过两千多次,是每年寒暑假电视重播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作为一部永恒的经典,86版《西游记》创下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纪录,堪称一个时代的荣耀。

    当有人问: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年呢?她一针见血地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杨导的丈夫是该剧的摄像师,两个人一起在外地拍摄《西游记》长达6年,家中幼女都无法照顾。可谓是拍摄《西游记》,一家人在做贡献。就像导演杨洁所言:我们是用汗水去弥补这种缺憾,用生命来作赌注啊!

    导演杨洁去世的消息发布后,不仅仅《西游记》师徒四人发文悼念恩师,许多名家、网友也纷纷发文悼念这位了不起导演。江苏卫视春晚总导演张炀在朋友圈感怀道,“如果没有她,我们童年将失去多少乐趣!童年的缔造者啊!一部电视剧影响多少人,值得敬重的导演!”王宝强(演员):86版西游记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经典,感谢您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

    斯人已逝,经典永存。望杨洁导演一路走好!

(摘编自《黄河时评》)

材料二:

    评论:为什么都说86版《西游记》颜值高?

    最近有好事者把《西游记》里面所有有名有姓、没名没姓的女妖精、女菩萨都扒了个遍,从“主力”女妖怪白骨精到只出场十几分钟的杏仙,从李玲玉的玉兔精到左大玢的观音菩萨,再到盘丝洞的群妖蜘蛛精……配上当年剧照,实在赏心悦目。网友感慨:这种水准,不知把眼下多少神剧甩在身后!

    为什么当年剧组缺钱少人,化妆技术、特效技术都还那么原始,拍出来的剧颜值却那么高?现在不差钱、不差技术的神剧反而颜值低?这不科学呀!差距在哪儿呢?

    央视当年将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杨洁导演的《西游记》是第一个上映的,接着是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这两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都堪称经典。现在读到那些揭秘当年拍摄内幕的相关报道,感觉非常有意思。当年的电视剧制作流程和节奏,放到今天是决不可能实现的。比如《红楼梦》,顾问团名单列出来豪华到惊人: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吴世昌、周汝昌……都是空前绝后的大师。导演开拍之前,自个儿先读了一年书,研究一年红学。到了为《红楼梦》选角,也不是一开始就定好谁演谁,而是大致分一个类,比如小姐、媳妇、婆子、丫鬟,所有符合标准,所有被选中的演员们,要集中到一起学习培训上好一段时间,既让那些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们模拟大观园里的情景,又便于导演组观察谁最适合哪一个角色——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水磨工夫,现在哪里可能做得到呢!这样筛选出来的演员,气质、举止才可能跟角色最为贴近。《西游记》也是一样,就连片头曲、插曲、歌词都写得如此走心,也难怪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对女儿国国王和御弟哥哥的未了情缘念念不忘。

    所以,所谓的颜值高,换句话说,是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背后是制作精良的剧本、细细磨出来的台词、老老实实跑遍全国名山大川取景、每一个细节都要死磕的导演组。

(摘编自《新闻晨报》)

材料三:众说名著《西游记》

    ①《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法国大百科全书》)

    ②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信、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③《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 白化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DG辱华事件,除了愤怒,我们还应思考些什么?

    将于11月21日晚举办的杜嘉班纳(DG)上海“The Great Show”时尚秀,因其设计师涉嫌在ins社交平台发表辱华言论而遭到网友的大幅抵制。与此同时,受邀参与本次大秀的中国明星、模特,先后发表声明拒绝出席。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DG官方迫于压力取消这次时尚秀。其实DG方此前公开的宣传视频由于带有辱华倾向,早已引起网友不满。在同系列广告中,其他国家的广告展现的是各自的特色和美好,而中国展现的却是丑化与尴尬,这样的表现方式令人无法接受。也许对于宣传视频,DG尚可以强行解释为因不了解对象国文化而弄巧成拙,而这次的公开辱华言论,DG方怎么也无法自圆其说。

    《奢侈品之战》中曾提到:“在从事奢侈品这一社会性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保有道德。这既指尊重别人,也指尊重自己。正如我们看到并倡导的那样,奢侈品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幸福感,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一点上,DG就失败的彻彻底底。

    有些外国高奢品牌赚着国人的钱,却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与尊重当做儿戏,表面上高呼“热爱尊重中国文化”,潜意识里却带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中国的明显傲慢,我看到的不是品牌方的尊重与诚意,而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消费者的轻视与鄙夷。明星发表拒绝出席活动的声明,有关组织义正词严的谴责DG方的辱华言论,民众义愤填膺集体表达“零容忍”的立场,这表明人们从上到下都已到达愤怒的极点。然而,当我们在一腔愤怒泻之于口后,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

    从巴黎世家到这次的DG,类似的事情不断重演。我们一次次愤怒,媒体一次次沸腾,接着愤怒又一次次被遗忘。让我们难过愤怒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偏见歧视而已。

    有些品牌为了打入中国市场假意的逢迎和今天的“歧视”不过就是一体两面,无论是假意逢迎还是被歧视,也许中国消费者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被所谓国际高奢尊重。既然如此,为何不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奢品牌呢?也许拥有了它,我们就有了自信和底气去直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对我们傲慢偏见的眼光,就拥有了核心的品牌竞争力去展现泱泱大国的文化艺术魅力。

    奢侈品本身诞生于精妙的文化上,承载了艺术、享乐精神、梦想与人类的自我奖赏,其中亦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艺术作品的玄妙与精巧。可是为何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却没有像爱马仕、LV这样自己的世界级奢侈品牌?

    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将它充分的挖掘出来,也没有自豪地将文化以现代艺术和高奢品的方式呈现给世界。这种做法不是复制过去、重复历史,而是用现代的方式重现本土文化的精妙从而展现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魅力。

    只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拥有诞生于我们自己文化根基的奢侈品,它应是高于商业世界的、尊贵的东西,我们应从历史中找寻它的根基。到那时我们致敬的是真正的,根植于我们本土的艺术。那是徽宗的瘦金体,是八大山人的水木清华图,是黄公望,是顾恺之,也是吴道子。那是一种真正的文化的延续,那是我们自己对于我们曾有过的美好发自内心的认同。

    我们不愿一次次的被别人误解,那些所谓的高奢品牌甚至不愿意深入了解一下中国文化艺术,就重复这种“长辫子、红衣服”的廉价快餐印象来敷衍中国的消费者。我只希望中国能够一步步加强自我的文化自信,重新建立起与过去的联结,到那时属于中国的高奢品牌必然会出现,那时的年轻人也会真的认同根植于这片土地的奢侈品品牌观念。

(2018年11月21日《新京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数据?数据(data)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在英文中的一个解释是“一组事实的集合,从中可以分析出结论”。笼统地说,凡是用某种载体记录下来的、能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某种信息的,就可称之为数据。古人“结绳记事”,打了结的绳子就是数据。步入现代社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载体也越来越多。

    什么是大数据呢?量的增多,是人们对大数据的第一个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増长。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数字数据的数量每3年多就会翻一番。

    大数据区别于数据,还在于欻据的多样性。正如高德纳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的,数据的爆炸是三维的、立体的。所谓的三维,除了指数据量快速增大外,还指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

    数据是一种资源,但数据又跟煤、石油等物质性资源不一样。物质性资源不可再生,你用多了,别人就用少了,因而很难共享。数据可以重复使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大数据资源的使用是非恶性竞争的,共享的前提下,更能够制造双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据如果不被融合、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

(选自刘军《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材料二:

    5月12日,2019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在当天正式发布。

    就全球趋势而言,2018年大数据市场总体价值约420亿美元,其中大数据软件市场价值约140亿美元。该报告预估,大数据服务和硬件市场规模在经历2016—2022年的快速增长后,将放缓增长趋势,而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0年的高速増长。

    与此同时,伴随21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世界各国无一不在觊觎着红利可观的大数据市场,但由于各国基础实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全球大数据发展正面临不均衡的市场分布问题。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大数据开放建设程度的分析,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印度、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放数据程度与上述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各国分值呈现较大差距。

以全球大数据发展情况为背景,报告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正处于积极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实施路径是由地方政府数据开放为点,逐渐形成国家层面的数据开放。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相关人才数量占全球总数的59.5%,排名第一,其次为占比22.4%的美国。另外,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相关技术专利数量在全球比例均超过了美国,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在此优势之下,中国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报告指出,政府掌握着70%左右的高价值数据集,因此,政府大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将是实现数据全面共享开放、进而更好发挥其价值的关键。

(选自2019年5月13日《成都商报》)

材料三:2017—2018贵阳数博会参会人员停留比较图

上图为2019年数博会会展中心3公里范围内,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比增长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