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村迎花灯
胡赛标
①故乡对元宵节迎花灯情有独钟。故乡迎花灯是巡游迎接的,像游动的一条条火龙,这与城市悬挂花灯供人赏玩,韵味迥然不同。
②故乡迎花灯多以祖楼为单位来制作花灯。这不,正月“开小正”①晚上,就有村中双桂堂的人来“炒灯”了。咚咚锵,咚咚锵……每到一楼门口,炒灯队就扛着两架花灯,拼命敲锣打鼓,震得人耳膜嗡嗡响,然后就在楼门口嘭嘭地放铳(chòng)……所谓“炒灯”就是炒人来迎花灯。
③有一年,炒灯队来到我家祖楼奋跃堂门坪前,一直滞留不走,锣鼓喧天,火牌闪闪烁烁。大哥打开楼门,点燃鞭炮……炒灯队见大哥接灯了,抬起大鼓,走村串巷去了。
④大哥牵头做花灯。他拿着红单去集资,把谁写多少只灯,出多少钱,一一记下来,并安排楼中的嫂子、姐妹去山上砍竹子。纸、竹材料备齐后,本楼的老老少少都来帮忙制作花灯。先制作八只鼓子灯和写着楼名“奋跃堂”的“火牌”,敲锣打鼓“迎”到各楼去“炒灯”,全村迎花灯的气氛渐渐浓郁起来。
⑤竹篙灯制作较简单,经过裁竹、剖篾、扎架、糊纸画、饰丝绦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状各异的走马灯、书卷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灯等,然后每四盏灯挂在一根六尺长的竹篱上;这竹篱一根根连接起来,并在竹篙接合处安上一支竖竿,迎灯时统一擎着走,像一条长龙,称为“竹篱灯”。
⑥“迎灯”是整个元宵节的重头戏。早早吃了饭,夜色未暝,“三把连”响过三声,便可“出灯”了,各架灯都有火牌、锣鼓作前导。各路花灯汇合到村中心“和好坊”后,停下来让观众赏灯,并按祖上的规矩调整好各路花灯的行进次序,趁机护灯换烛,谓之“顿灯”。然后一路向水口坝迎去。这时,村中小溪两岸早已人山人海,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一间间店铺鞭炮绵延不绝,烛光灯彩将整个溪面照得宛如化了粉妆。
⑦花灯队伍到江仔下后,乡贤第、世德堂、奋跃堂等九个楼的各架花灯,就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狮形岗,到行素婆太坟地行“灯祭”。此时,一架架花灯如一条条游龙。缓缓地向山上移动。整个坟地花灯璀璨,恍若莲花盛开……祭祖完下山时,一队队花灯,或断或连,时而直行,时而转穹,闪闪烁烁。从山下遥遥望去,只见花灯队如火龙缓缓下山,静默无声。
⑧灯祭下来,迎灯队向胡氏家庙进发。胡氏家庙早被几百只彩灯装饰得金碧辉煌,高耸林立的石旗杆上安放着烟花。草坪上人山人海、等候“闹灯”的到来。“闹灯”要经过穿灯、摆灯、赛锣鼓、舞龙、戏狮、装醮、烧花几个阶段。每队花灯都要在家庙厅堂、天井、巷间穿来穿去,烧香祭祖放炮。穿过三五回合后,花灯在后山、草坪上摆开展览,比谁的灯做得精巧,谁的灯做得漂亮,观众评评点点,拍照赞赏……
⑨此时,在胡氏家庙的天井中,赛锣鼓更是爆热。三五伙人各占一隅,锣鼓敲得铿铿锵锵,咚咚震天,时而鼓声大作,时而渐响渐远,时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态,各有打法,尽情表演,一拨刚走,一拨又来,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来。除了赛锣鼓,还有舞龙、耍狮、装醮。下圩的狮队,下赤坑的龙队,觉坑的装醮,各有绝活,各有精彩,让观众目不暇接,痴迷不已。
⑩“烧花”则是“闹灯”的高潮,只见条条火龙从石旗杆上腾空而起,一声脆响之后,各自散成火树银花状,夜空顿时变成瑰丽多彩的光色海洋。天上光华璀璨,地下欢呼雀跃,全都沉浸在狂欢之中。
⑪“烧花”过后,花灯队次第退去,回到祖楼厅堂。大哥指派人员分成几个小队,敲着锣鼓去送灯。花灯到时,写灯户燃放鞭炮,向送灯人递茶敬果,互致吉祥。送完灯,招呼理事吃“花灯酒”,扛灯的小孩则吃“花灯粥”。
⑫此时,已是半夜,各家亲友来得太多了,没有房间可睡,我们主人或到村中心看电影,或喝茶聊天,一直到天亮……
(有删改)
注释:①开小正:旧时在粤东一带,农历正月初五叫开小正。又称“开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