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二中等)八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阶段考试试卷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7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表格中得出的,请在横线上填“A”;违背了以上表格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横线上填“B”;是以上表格没有涉及的,请在横线上填“C”。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建国初期,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加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选择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下降,单一的国有企业经济结构,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滞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人均GDP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党中央制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打赢全面振兴东北这场硬仗指明了方向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理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材料一: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我国宪法的公布,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获得伟大胜利的一个成果。……宪法一方面总结了我们过去的奋斗,另一方面给了我们目前的奋斗以根本的法律基础。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材料一:经过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加上苏联等友好国家的支援,到1956年底, 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 的比重由1952年的35.3%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局面。1957年钢 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材料二:1956— 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 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 藏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都有了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