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合肥市第45中学2018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道路充满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布新而不除旧】

材料一:…让当时的满清上层社会胆战心惊的是,魏源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认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和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借鉴,正是如此,《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打入了冷宫。…与中国的情形很不同,1851年,一个偶然机会,《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却让日本人如获至宝,在此后五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二十几个,深刻的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

——钟颍川谈历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材料三: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材材四: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据《辞海》等整理

材料五: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年反思》

(1)、请用史实证实材料一中,《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带来的不不同影响。材料二中“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2)、材料三代表哪一派别的主张?你是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心法”和“政法”的?
(3)、由材料四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建立时,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无几。请写出当时西方一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材料五中“启蒙运动”是指何事?你如何理解它“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
举一反三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关注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材料四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