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整个社会却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1)、材料一中的两个企业是在近代哪一重大事件中创办的?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所说的“改良”和“革命”分别指什么?这两场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分别写出一位即可)
举一反三
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通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曲折的工业化】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等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一许紀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資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械,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9%

一一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焕发生机的工业化】

材料三: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相互学习的工业化】

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資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则《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