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2017—2018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用心阅读文章,完成后边问题。

约法三章

    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泽东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

    ②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③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花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④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⑤“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⑥“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⑦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⑧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⑨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⑩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1)、文章中的“约法三章”指的是:
(2)、结合上下文理解,“以身作则”的意思是:
(3)、第⑧段“啊,原来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什么?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使用三个以上ABB式词语,写一段话,可以描绘一处景色,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心里话。

例: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花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5)、选文第⑨段的内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6)、毛泽东对自己儿子的严格要求,这种态度和做法好不好?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理由,再说说你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或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练习。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才能过溪。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  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