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潮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阿房宫赋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气候不齐 B、齐、楚之精英 C、一旦不能有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所,座) C、杳不知其所也(之:到,往) D、戍卒叫,函谷(举:发动)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文中泛指海内之地,即中原地区。 B、幸,古代称天子所到之处为临幸,所爱为宠幸。 C、锱铢,指极为细小,锱、铢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D、族,这里指“灭族”,是古代一种酷刑。一人有罪而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社牧,号樊川居士,他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B、第③段对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C、第④段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阿房宮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 , 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 , 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

    时论者议欲自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昔樊哙愿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今欲越长江,涉虏庭,亦向时之喻也。未若明法练士,错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乘胜扬声欲向青、徐,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无孑遗,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乾没乎?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准南耳”。后恪果图新城,不克而归。

    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武乡亭侯。正元二年春,毋丘俭、文钦作乱。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肃劝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书仆射,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及景王 , 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岁薨,时年四十七,追赠太常,谥曰元侯。子祗嗣。成熙中开建五等,以嘏著勋前朝,改封祗泾原

(节选自《三国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凉,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赂,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注释】①勤王:指当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 , 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 , 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释】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