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知识专题复习试卷

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旮旯”一词探源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艺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勒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勒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勒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勒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意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2020 年 7 月 23 日,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前 往火星的地火转移轨道,成功开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行星探索 的序幕。“天问一号”成功踏上奔火之旅, 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这也是中国 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关键一步。

【材料二】长征五号大约有 20 层楼高、600 多吨重,底部腰围达到 10 多米,中芯级 更是达到夸张的 5 米。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迄今为止 研制的最大推力运载火箭, 因此之前都被简称为“大火箭”。在运载能力上, 长征五号 的能力和国外现在主流大型运载火箭相当,具备近地轨道 25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14 吨的运载能力, 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 2 倍以上。

【材料三】2022 年 4 月 16 日下午, 神舟十三号 3 名航天员平安抵达北京。王亚平  刚下舷梯, 穿着红色小裙子的女儿就迎上来, 把一大束鲜花递给了妈妈。和女儿拥抱完, 王亚平立刻掏出一颗“星星 ”,笑着送给了女儿。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航天英雄 回来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  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从太空出舱到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从中国女航天员首 次太空漫步到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183天在轨驻留, 每一个“首次”都标注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任务,神舟十三号飞行任 务圆满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 正式迈入在轨组装与建造的新  阶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