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试卷(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岂能暴涨携之去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

④渐激渐深,石之半

(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止,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着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四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盯紧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一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他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说,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也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然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文学作品阅读

紫云峰赏红叶

张强勇

①在湘中山间看红叶,到冷水江紫云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紫云峰位于巍巍雪峰山余脉,碧水清流的柳溪河从其身边流过,山体不高,却又明显地高于周边的山麓。水的暖气和湿气汇聚、滋润着这里,因此气候湿润、温暖,红叶也就来得相对较晚。初冬之时,层林尽染,漫山红透,赏红叶正当时。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驱车前往紫云峰,到达了黄荆山下,这里就是欣赏紫云峰红叶的起点。绕山的草砂油路一路弯曲盘旋而上,车窗外的黄连木、紫树、构树、银杏树、红叶石楠树、枫树、黄荆灌木等叶茂枝红,各种树木的叶子, 不断地改变着颜色,深红色、粉红色、淡红色、金黄色、浅黄色、淡黄色、橙色……深秋的紫云峰山麓,色彩斑斓,风景如画,空气清透,还有一丝微甜。

②观赏紫云峰红叶的最佳位置是紫云峰西麓的山顶,山谷间修建了赏叶亭和台阶式观叶步道。我们停下车,沿台阶而上,极目远眺,漫山红叶尽收眼帘,人被红叶包围着,犹在画中。我们俯视山下,只见那一片一片的红叶, 点缀成了一株一株的红树,成了一谷一谷的红林。 红叶如海,叶浪随风翻滚,唱出一曲曲最美的天籁之音。

③我们侧看左右两边的树林,一株株的枫树、红叶石楠树,一丛丛的黄荆灌木林,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有如穿上了红色婚纱即将出阔的新娘子,温婉静美,面若殷红。我们仰望山脊,一阵秋风起,顿觉风冷,别有一番“风管闲事,只见枫叶落”的意境。细看那一束一束的红叶,有如一道一道红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山谷,红得壮美,红得烂漫,正如李煜的词:“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④步入林间,松林修篁,老树枯藤,奇花异草,溪泉浅涧,处处是景。山中竟然还有一汪湖水,她像羞涩的女子,清秀优雅,弯弯曲曲地静卧在群山坚实的怀抱中。倒映着湖边山色,清澈的湖水时而碧绿,时而绛红,任由着你的视线去欣赏去想象。

⑤我默默地看着远方的景致,再看着眼前的枫树。我随手捡拾起飘落在地上的一片叶,感叹着一场生命的繁华落幕。这生命,也曾苍翠欲滴,也曾见证着风雨,也曾栉风沐雨,但终在这寒风中飘落。但它的飘落,不是低沉与落寞的,不是哀婉与悲凉的,而是用尽所有的期盼,瞬间灿烂而辉煌,这是生命全然的绽放与无悔。于是“枫叶翻丹似落花”,便是一件极美的事了。

⑥山坳间的夕阳拂过绵延起伏的沟壑岭梁,洒向绵延的村庄和农舍,落在金黄的稻田上,落在院落里铺晒的谷粒上,天地爽朗而纯净,一片静美。

(选自《长沙晚报》)

阅读

水袖

徐向林

①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尼、一把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格,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通过她的考核,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A他多次功筱兰芳降低收徒标准,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

②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也就是说,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

    ③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个,留下来的都会获得阜剧团的正式编制。筱兰芳作为青衣名角,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兰芳听后沉默不语。

④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刨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B一出场、她们就把水袖的心样、拔、勾、桃、料、打扬等功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综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儿号学员了?”“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料。“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没被筱兰芳选中。”

⑤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却被省淮剧团作为重点人才引进,找到了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得全省戏剧表演最高奖“幽兰奖”。

⑥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不但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还是此次大赛的主评委之一,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还有的说得更难听,说筱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

⑦役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不料房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一出道就获大奖。”“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

⑧“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指、腕、肘、肩不够协调和统一,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也许你就永远吃不上这碗饭了。”

⑨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救她的右臂上,并且说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说这话时,她心里虚虚的。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晴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

⑩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

(选自《读者》,2024年第2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