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

材料一: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盖中土风俗,平日视医学为末技,待医士如贱工。

——(英)合信《医学五种》(1858年)

材料二:清朝末期,西医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1门中国医学和16门西医学科,但将前者列为首位。一些顽固中医“既不愧不学无术,以人命为草菅,反而造谣诽谤,大有不与西医两立之势”。

    民国初年,蔡元培、鲁迅等把中医学当作文化糟粕加以反对。1919年,民间成立“中医改进研究会”,系统整理中医学说,吸收西医科学改进中医。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中医学校讲授与实验既不以科学为基础,故不在学制系统之内。”

    建国后,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实现中医科学化。”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实现卫生工作全面大跃进”。60年代后期,中医被称为“复古倒退”,大批中医教学、研究机构被取消。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肯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传统中医发展的因素。
(2)、阅读上述材料,以“挑战与发展”为主题,对中医的变迁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三: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梅文鼎(1633—1721年),清初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的民间天文、数学家。毕生致力于发扬传统科学的精华并会通西学,对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梅文鼎从事学术活动的年代,正是康熙帝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时期。梅文鼎平生著述“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者不待详求而又可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是制定历法,梅文鼎对传统天文学的研究就是围绕着历法沿革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梅文鼎对传统数学的研究当以《方程论》为最早。对于中西之争,梅文鼎基本上能够持中平公正之心,这与他对数学本质的看法是有关系的。他生于明代官宦家庭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来却蒙受清朝皇帝的恩宠,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

“西学中源”说,通过梅文鼎这一人物,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到中西两种文化由尖锐对立到开始交融的历史过程及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国科学史上,梅文鼎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前有明末传统历算的衰颓和西方科学的输入,后有清中叶乾嘉学派对包括历算在内的传统学术的复兴。梅文鼎的天文和数学研究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