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安徽省来安县三城初中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墙坏(雨:下雨) B、暮而果大其财(亡:丢失) C、与人期行,相而去(委:丢下,舍去) D、友人惭,下车之(引:引导)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对子骂父,是无礼      学而不思 B、果大亡其财          疑邻人之父 C、而疑邻人父            友人惭,下车引 D、邻人之父亦云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邻人之父亦云”中“亦云”既简洁又深刻地说明邻人之父的忠告与富人之子的所言一样,为下文出现的荒谬结果埋下了嘲讽之笔。 B、“其子”与“邻人之父”具有同样的先见之明,“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是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与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C、《智子疑邻》的寓意是: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要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D、《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写元方七岁便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全文的核心;作者是借元方的责客语,正面阐述“信”“礼”的重要。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乙】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①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②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⑥,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选自张岱《白洋潮》⑦)
      【注释】①遄(chuán):迅速;②擘(bò)翼:张开翅膀;③蹴(cù)起:涌起;④镞镞:同“簇簇”,聚集;⑤辟易:惊退;⑥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⑦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练习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命,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念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廉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