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弘正学校2017~2018学年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革命或改革往往是某种旧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19世纪中叶)

26万吨

385万吨

1:14.8

铁路总长(1861)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10

材料二: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得 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世界历史》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管理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哪一事件后俄国落后局面有所改变?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上述措施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4)、“华盛顿创立了美国”的战争开端是什么?林肯通过哪场战争“拯救了美国”?
(5)、从这些大国的崛起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是谁领导的? 这次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