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阅读》2016年第9期)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动词的运用品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3)、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4)、文中的几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个?说说喜欢的原因
(5)、读了全文,联系自己,写点感悟 。
举一反三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手艺的黄昏

    ①为了给厨房抽油烟机额外添加一块挡板,我在一个黄昏中想起了铁匠张。时隔五年,我重新走进了那条小街,满怀期望的找到铁匠张的铁匠铺。可是,从原先那个门里出来的却是位女子。我向她打听铁匠张的消息,她告诉我,铁匠张不久前走了,就是在这个春天走的。

    ②我带着沉重的心情从小屋退了出来。铁匠张走了:消失在这个春天。我心里蓦地有些失落。

    ③十几年前,江南小街的春天烟雨迷蒙,青青的石板路边是依依的垂柳。寂静中的叮叮当当,是小铁匠铺传来的铁与铁的敲击声,悦耳、质感。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就住在这里;铁匠张则一直在这里打铁,从满头黑发到两鬓苍苍。

    ④铁匠铺在小街一隅,门前挂着各式各样打成的铁器,被风吹着,晃来晃去,像腊月里风干的咸鱼腊肉。暗黑的小屋里,弥漫着铁器淬火的青烟。铁匠张一阵阵咳嗽,风箱沉重地“呼吸着”,火——小屋的心脏,在“呼吸”中搏动。

    ⑤坚硬的铁、锐利的铁,在铁匠张的炉膛里软化成一块块红红的“豆腐”。烧热的铁块被钳子夹起,放到铁砧上,铁匠张像公牛遇上红布,肌肉绷紧着,迸发出全身的激情。手中的铁锤砸下去,铁匠张的身体随着铁锤的反弹,跃起,下落,跃起,下落。汗,炉火,风箱:红铁,青烟,黑脸;咳嗽,弹跳,抡圆的胳膊,构成小屋中的力之舞。从铁块到铁器,在铁匠张的手里一点点成型。最后淬火,浓烟中小屋腾起铁的特有的咸腥味。

    ⑥那时,我爱看铁匠张打铁,现在想来也觉得异常激动,觉得那是一种融入了铁匠张血液的、独有的激情和节奏。当他从小屋中走出,在阳光下仰着脸,就着一把巨大的紫砂壶咕噜咕噜往嘴里“灌溉”的时候,才能看清铁匠张——瘦小,一张比铁还黑的脸,荡漾着快乐。

    ⑦铁匠张终生未娶,他说铁是他的老婆。那时,小街上的居民,在听见叮当声有时会笑着说:“铁匠张又在打老婆啦!”

    ⑧现在铁匠张走了,我在春风里惆怅,这个春天成了铁匠张在城市里的最后一个春天,铁匠张的手艺消失在黄昏。

    ⑨我珍藏着一把铁匠张打的剪刀。虽没有流水线制作的光滑精致,但历经十几年仍锋利如初。剪刀表面有铁锤留下的浅浅的痕迹。这包含铁匠张的力与汗、技巧与情感、希望与梦想的剪刀-让人想见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包藏着一个手艺人炽烈的热爱和简单的幸福。

    ⑩文明的曙光赶走了蒙昧的夜色,也消解了所有“笨拙”的手艺。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铁匠张们便终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是在每个飘着细雨的黄昏,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风箱、炉火,怀想起那张写满快乐的消瘦的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遗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紧握木棒的黑孩子

(R·赖特)

    ①那天晚上,母亲告诉我:今后我必须学会自己到食品店买东西。母亲领我到大街拐弯处的食品店走了一趟,让我记住路怎么走。我激动不已,觉得自己一下子长成了大人。

    ②第二天下午,我就拎着篮子沿着人行道去那家食品店买东西。

    ③当我走到街道的拐弯处时,突然,一伙流氓蹿了出来。他们揪住我的衣领,把我推倒在地。他们夺走了我的篮子,抢去了我的钱。我惊慌失措地回了家。

    ④我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可是她没做声,随即坐了下来,写了一张所买东西的清单,给了我更多的钱,又打发我去食品店。我踌躇着走上了大街,发现还是那帮小痞子在路边闲逛,我掉头飞奔回家。

    ⑤“又怎么啦?”母亲问我。

    ⑥“还是刚才那群流氓,”我战战兢兢地回答,“他们还会揍我的。”

    ⑦“我要你自己去对付这些人,”她平淡地说道,“好,去吧。”

    ⑧“我害怕。”我乞求道。

    ⑨“走吧,不要理睬他们。”她告诉我。

    ⑩我走出家门,径直沿人行道走去,心里祈祷着——那群小流氓别再骚扰我。

    ⑪然而,正当我走到几乎和他们并排的时候,其中一个突然喊道:“看,还是那个黑小孩儿。”

    ⑫地痞们向我逼过来了。我感到心惊肉跳,马上转身狂奔起来。很快,我被追上了。他们把我搡倒在人行道上。我哭喊,恳求,用两脚使劲蹬,但都无济于事,没逃脱被殴打的噩运。他们掠走了我手中的钱,扯住我的两腿猛拽,朝我的脸上凶狠地抽扇。最后,我又是哭着走回家。

    ⑬母亲在门口遇见了我。

    ⑭“他们打……打……打我,”我边抽泣边委屈地说,“他们抢……抢……走了钱。”我正要迈上台阶,渴望着躲进“家”这个避难所。

    ⑮“你不要进来。”母亲阴沉着脸警告我。

    ⑯我吓得退回原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母亲,心中无限委屈。“可他们一直追着打我。”我哭诉着。

    ⑰“那你就给我站在该站的地方,”母亲用吓人的声调说道,“今天晚上我非教你学会挺起腰板儿不可,并且让你学会怎样保护自己。”说着,她走进屋里 , 我只是战战兢兢地等着,不知道母亲要做什么。

    ⑱不一会儿,母亲出来,拿出更多的钱和另一张买东西的清单,而且另一只手中拿着一根又长又重的木棒槌。“带上这些钱和这张清单,还有这根木棒槌,”她说,“去,到商店把东西买来。”

    ⑲我疑惑了——母亲在教我打架——这是她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

    ⑳“可是,我怕——”我嗫嚅着。

    ㉑ “要是买不了东西,你就不要进这个家门。”母亲冷冷地说。

    ㉒ “他们会欺负我,他们……”

    ㉓ “那你就呆在外面,不准回来!”

    ㉔我憋足了力气向台阶上冲去,试着挤过母亲,闯进屋里。可随即而来的,是脸颊上重重的一记耳光。我被抽到了大街上。我哭求着:“妈,求求您让我明天再买吧!”

    ㉕ “不行!”她说,“现在就去。你要是空手回来,我非揍你不可。”

    ㉖ “砰”的一声,母亲关上了门,上了保险。

    ㉗那伙流氓就在我身后,只身一人面对这阴森的街道,我惊骇地颤抖着。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是回到家里,或是远离家门。攥着木棒,边抽泣边思索。如果我回到家里,最终也躲不过被母亲打一顿,而且自己丝毫不会对此做什么改变,然而,我要是走上街头,去面对那些无赖,那么至少可以获得机会用木棒和他们较量较量,看到底谁输谁赢。

    ㉘我慢慢沿街走着,接近了那伙地痞,我捏紧了木棒,紧张得几乎停止了呼吸。

    ㉙我已经站在他们对面了。

    ㉚“黑小子,又来啦。”他们狂吼滥笑着,很快把我围住,其中一个正要抓我的手。

    ㉛ “我他妈宰了你们!”我从牙缝中挤出这样一句话。随着我的吼声,手中的木棒早已使一个地痞的脑袋开了花。接着又是一棒,闷住了另一个流氓。

    ㉜就这样,我打倒了一个又一个,把刚才的怨恨和愤怒全部倾注在这根木棒上。我明白,只要我停歇一秒钟,痞子们就会缓过劲来,所以我要把他们一个个打倒,不能让他们有机会再爬起来。我呐喊着,挥舞着,眼睛里含满了泪水。刚才所遭受的殴打,所受的屈辱,一幕幕又在脑子里呈现。阵阵余悸使我每抡动一次木棒都要用上全身每一分气力。

    ㉝挨过一顿猛击,小流氓个个狂呼乱喊,抱头鼠窜。有个地痞瞪大了眼睛看着发生的一切,一点儿也不相信这是刚才那个任他们肆意欺侮耍弄的黑小子。他们大概从来也没看见过这样的疯狂愤怒。

    ㉞我站在那儿喘息着、叫骂着;激他们上前来斗。当发现小流氓们真的吓破了胆时,我就急追过去。他们喊着、叫着飞跑进各自的家。

    ㉟随后出现在街道上的是那些地痞的父母们,他们是来吓唬我的。是平生第一次吧,我冲着大人们高声喊叫。我警告他们,如果要找我的麻烦,那我就让他们尝尝我木棒的滋味。

    ㊱最后,我终于走到商店,买了东西。

    ㊲回家的路上,我仍紧握木棒,准备着再次用它保护自己。可是,这回连个流氓的影子都没有碰上。

    ㊳就是那天晚上,我赢得了在美国孟菲斯城的街道上行走的权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这块玉米地是村里人的热爱与寄托。

②父亲裸着上身,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玉米。家栋突然想起臧天朔吼过的一首歌:“如果你想身体好,就要多吃老玉米。”

③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父亲知道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人后。这么多年,节假日都没怎么按板儿按眼儿地休息过。

④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回来看您啊。”家栋回答。

⑤已经80岁的父亲,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醉心于庄稼和田间的劳作。

⑥回到家,父亲去村街的小食堂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

⑦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误事,他不想自己负责的工作有任何差池。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标准。

⑧几杯酒下肚,父亲问他,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

⑨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

⑩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可是,盯着这个位置的不止他一人,而且也都跃跃欲试。有朋友“提点”他:该活动还是要活动活动的,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有,不多。于是,他想到了老家,想到了还在老家种地的父亲,想听听父亲的意见。

⑪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对他说:“吃罢回屋躺一会儿,你爱睡午觉。睡醒,咱爷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⑫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醒来,日头已经偏西。父亲说,洗把脸,咱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两个钟头的活儿。

 ⑬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了,却看到下面长着各种各样的草。

⑭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长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倒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⑮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拿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⑯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⑰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赶回单位上班,手头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⑱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生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⑲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闻,隐隐地,似乎真的听到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