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感,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四: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请回答:
读图后,回答问题:(1)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后来被记载到哪一本书中?(2)请任意列举出他的三项主张。
识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他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孔子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孔子等私学大家培养出了大批的读书人,形成了特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士人队伍。士的崛起,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争鸣,并推动了战国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