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哪部著作里?
(2)、在他之后的战国时期,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哪两个?
(3)、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政治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材料二他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带给你什么启发?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历史的前进有多种因素推动,其中杰出的人物是一个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1)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示例除外)。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镜,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示例:“中国之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大举反击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2)阅读材料二、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哪些内容反映了这一事件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材料三   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

(3)请你以“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为题目,为材料三的明信片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含时间、成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