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2025年春季】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湘西的水
      湘西除了山就是水,从中我发现河流命名的一个规律:黄河在中原,它的支流叫“河”,如汾河、渭河;长江多在华东,称“江”,如黄浦江、钱塘江;独独湘西改作水,如武水、辰水、阮水、冷水滩。
       那里的水都是山裁剪的涓流,水依山脉而绕,山脉多变,水也曲折;山皆石而少土,水也清澈透底。因为水清,更因为水曲,所以水势舒缓如镜,这样溪水就有足够的耐心将两岸的景致,一纹不折地很工笔地摄入涧底,漂在水中,非常自然主义的铺陈;深秋就是一卷铺到天涯的画不尽的油画;稍有风起,就有些中国文人画的写意;倘若暴雨聚至,那就是一幅烟雾泼墨效果图了。
      湘西的河床与别处是不一样的,山崖山岩是他们的岸,硬硬的鬼斧神削,很立体的雕刻,很突兀的狰狞。江南的那种水与岸平的岸坡上,一层叠一层的吊脚楼,主体建筑坐在一方石基上,前檐窗下再竖两根山木,直直插入下面的基石上,临河的前檐阁就成了上海的过街,阁下悬空,恰好是一座遮雨避风的泊埭码头,河谷下陷得很深,俯瞰窄窄的一川溪水而已,人舟如芥,渔歌隐隐然蒸起,侧耳听得出旋律却听不见歌词。
       那里的水很绿,尤其四面环山的湖,绿得沉重,简直就是块翡翠,当然是水深聚染的。但我更怀疑那是四面山上满目灌木丛雨后褪下的绿,汇聚不泻而成的。
       那里的水很清,尤其是峡谷间,若有耐心,泊舟山崖水际旁,一会儿,惊散的米粒般的蟹虾又出现了,在卵石上一弓一弹,或潜底逆水蠕动,齐白石的画算是活了。
       那里的水很浅,尤其是石滩,往往一方巨石就是一滩,不仅冲得圆溜,而且漂亮得雪白。水滤其上,感觉绸一般的软。所以那里许多人家的代步扁舟,窄窄的一人宽,齐膝高,平时就竖在家的门旁墙角,仅一人多高,要出门了,就掮起下滩,入水一推跳上舟,再浅的水都能托浮起它。舷与水平、人立舟尾,无舵无桨,一竿在握,竿尖是一撮钢钻裹的,或左或右轻戳一点顺流而下,遇大石滩一跃而过。
       那里的水很长,从上午走到下午不见首尾,雾缍越聚越暗越重,黄昏渐渐浸没了人家的窗棂、门框,最后与檐与墙与山融为一色,又跳出一荧荧桔黄色的灯光,灯光剪出一簇簇喝酒的黑影与窗格,噢,到家了,凤凰城!
      湘西的水很静很静。雨夜,你可以卧听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沙落的叶声,那是很悦耳的窸窣声。星月之夜,你可以听见檐下灯里老人的叹息声。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 ,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ō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元祐元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xiù)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綿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萝(bì):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同“嘤嘤”,形容虫鸟等动物的鸣叫和谐动听。③办:具备。

【乙】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注】①长江的急流。②信宿:连住两夜。

【丙】

    壬寅岁 , 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頂,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选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注】①壬寅岁: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即华顶峰,浙江天台山诸

峰之一。③磥砢:石众多而乱。④拗怒:抑制愤怒。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曰:“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释】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