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福建省仙游县郊尾沙溪中学、枫亭中学等五校教研小片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 , 街舞、相声、小品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B、迪斯尼公司认为经济放缓不会阻止游客蜂拥而至 , 因为它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湖畔萍水相逢 , 别提有多高兴了。 D、这是一个脏、乱、差的居住小区,楼道里贴的像牛皮癣一样的各类小广告琳琅满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

诗意的冬季(杨晓升)

①时序变换,四季轮转。转眼间,窗外的树叶又渐次黄了、枯了。没过几天,北风一来,满树的黄叶枯枝扑簌簌飞落一地。

②萧瑟的寒冬的确不似春、夏、秋那么可人,那么丰富生动,甚至有些令人____。就连鲁迅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感慨,“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也是冬天给人们的一个普遍印象:北风呼啸,万物萧条,外出可看可玩的少,真的是有些无趣。

③然而世间万物,凡存在便各有优劣长短。君不见,寒冷的冬天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却各美其美,富有诗意。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到李清照的“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无不展现出令人____的诗意冬景。

④即便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发完感慨后,也转了话锋:“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是啊,“雪”,或许是冬天带给人们的第一道亮光。李白曾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惊叹,杨万里曾有“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的惊喜。雪,是冬天的精灵,无论是飘在空中或者落在树上,甚至落到地上,都那么惹人喜爱。雪构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那里一切都是晶莹剔透的、纯洁美好的,以至于清代诗人秦廷璧在《咏雪》中情不自禁喜迎飞雪:“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

⑤我自小生长在南方,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前,从未见过冰雪。老家广东潮汕,冬天依然满眼青翠。即使是遭遇短暂的寒流,最冷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但大地上的草木依然郁郁葱葱,仿佛绿色是它们身上一年四季都不脱去的外衣。后来我到武汉读大学,酷暑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一如冰火两重天。严寒将我的双手冻得发紫发肿,但平生第一次见到雪时的惊喜与兴奋,还是让我瞬间忘却烦恼,跟随同学们跑到雪地里尽情打闹。那种畅快、开心的体验,令我终生难忘。大学毕业后我到北京工作,户外赏雪观景成为我冬天拥抱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选择。

⑥不过,印象最深的一次观雪,还是第一次跟随妻子到哈尔滨娘家过春节。走出火车站,冰雪覆盖的世界让我瞬间从头冷到脚。寒气凛冽,即便我穿上棉裤棉衣棉鞋,将自己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紧紧地包裹得像个棉团,可还是缩头缩脑,嘶嘶哈着热气。到了夜晚,一家人____外出观冰灯,我鼓起勇气来到太阳岛的冰雪大世界。好壮观的景色啊!五彩缤纷的灯光映照着玲珑剔透的各式冰雕:鳞次栉比的建筑,栩栩如生的动物,纯洁晶莹,美轮美奂,我不由惊叹于冰雕师们的心灵手巧——水凝结的固体,竟然能塑造出如此美妙的冰雪世界。妻子轻车熟路,跟着玩得正欢的游人开心地滑雪、玩滑梯。我硬着头皮跟在妻子身后,忐忑不安地爬到滑梯的高处。下滑的那一刻,失重的感觉让我紧张不安,闭眼着地的那一刻,却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刺激、快乐与轻松。由此,我对冬天有了另一种认识:冬天带给人们的,并非只是严寒,还有洁白世界的纯真与快乐。也难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喜爱冰雪运动,甚至也有了举世瞩目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⑦其实,冬天对人类来说还有更高意义上的精神暗示:冰雪是人类情感中纯洁的象征,而严寒是考验人类意志的试金石。“雪虐风饕愈凛然”的勇气与决绝,不仅让人们对凌寒傲雪的梅____,更给了人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励志与哲悟。冬天还是自然界生命蛰伏与孕育的季节,没有冬天里能量的积攒,就不会有春天的万物复苏和生命的纵情绽放。“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古话中蕴藏了生命节律的智慧,而这正是冬天对于万物生命的意义。(选自《人民日报》)

积累与运用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明心的(①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②   )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③  )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 , 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那可爱的稻穗 , 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它的后代今年既然发生分离,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那么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④   )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具疲 , 落荒而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