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遇冰峪沟

丁立梅

①冰峪沟位于大连庄河北部山区,内有众多沟谷,群山一蓬一蓬,散落其间,小巧秀美。英纳河、小峡河两河,穿越其中,清亮澄明。山枕着水,水绕着山,形影相随,不离不弃,勾勒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自然画卷。人称辽南小桂林。

②我去时不是节假日,游人不多,山谷,静。水流声,风吹声,鸟鸣声,游人的轻语声,便格外清楚。谷里树木茂盛,多古树,树们沿谷底一路攀升。野花遍地。开得最为热烈的,当数小野菊了。星星点点,红红白白,有趴在暴露的岩石上的,有夹杂在荒芜的草丛里的。石因它变得秀美,草因它变得多情。同行中有女子,忍不住俯身去采那些花,很快手里便有了一捧。花开在她胸前,她的人,眨眼间明艳得让人心动。男同胞们见状,纷纷参加进去,在草丛里摘花。“这朵好!”“那朵也好!”——他们愉快地叫。

③不时有小松鼠从林子里跑出来,小尾巴翘得高高的。看见游人,不惧怕,而是猎奇地张望一通,复又遁入林子里。

④我看天,天在山峰上,与山峰嬉戏。不遥远,似乎只需我登上山顶,便能够抚摸到。我看山,山把眼睛塞得满满的。最美的是岩石,岩石不说话,岩石又是充满语言的。这边奇峰俊朗,热情饱满,那边山石盘旋,眉眼盈盈。多久?上亿年了。

⑤湖水汤汤,倒映着两岸山峦,山在水里走,水在山中行。人最是有福的了,既在水里走,又在山中行。左岸的山,笔直向上,暴露的岩石,有着赭红的皮肤,或是赭黄的皮肤,斑斓如油画。右岸的山,披了一身红叶做的衣裳,生动美丽,华美风情。往后看,是山;往前看,还是山。峭壁秀绝,巧夺天工。时有一抹艳红跳入眼睛,是野杜鹃吧?是波斯菊吧?山峰无一例外的,都是青得泛黛的。彼时,只觉得身体轻盈,风一样的,飘上去,飘上去。好,且化作那湖中一滴水,且化作那山上一抹红,且化作那山峰上的一朵云……怎样,都是好的。只求与这自然融为一体。

⑥著名的仙人洞,位于龙华山天台峰的悬崖下,通往仙人洞的路叫“梯子岭”。从远处看,“梯子岭”曲曲弯弯,游蛇一般蜿蜒而上。到底有几级呢?有说八百的,有说六百的。同行中有人爬不动,要放弃。刚好有游人从山上下来,见状,伸手往上一指,鼓励说:“就到了,就到了,再坚持一下。”话毕窃笑,知他所言不实,却因此而温暖。陌生的温暖,总是鼓励人心的,于是继续攀爬。

⑦仙人洞的洞府很大,洞中有洞,里面有庙宇,始建于明朝。庙中供奉的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宝幢王佛、弥勒尊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右侧,是一幢木构造的二层楼,为“玉皇阁”和“三官殿”,供的是道家尊奉的神仙。在这里,道僧合一,门派不同,却又是异曲同工的,那就是:积德从善。

⑧一道士从庙里走出,玄衣玄鞋,长发及肩,很有点仙风道骨的神韵。问他:“从这里能够攀到山顶吗?”他笑而不答,走到悬崖边,靠近栏杆向下望。我们亦跟过去。向下望,数座山峰,尽收眼底,远远近近,美不胜收。原来,我们已临近山顶而不自知。

⑨黄昏了,山上,梵音袅袅;山下,人世烟火,已相继升起。

(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点明了冰峪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B、第⑤段采用全部采用定点换景法写自己的游踪。 C、第⑦段中仙人洞的描述给文章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D、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星星点点,红红白白,有趴在暴露的岩石上的,有夹杂在荒芜的草丛里的。(请从句式角度进行赏析)

②时有一抹艳红跳入眼睛,是野杜鹃吧?是波斯菊吧?(请从语气角度进行赏析)

(3)、写游记同时也要写心理感受,作者表达感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选择一处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具体赏析。
(4)、体会标题“相遇冰峪沟”中“相遇”一词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农民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生态平衡,却知道林木是财富,是财富的象征。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那棵大杨树是我们家的骄傲,是我玩乐的天梯,那树上有无数的知了,有十多个鸟窝,可以捉知了,可以掏鸟窝……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⑪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⑫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习的目的

    ①学习,似乎是我生活的全部。它对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然而,在学习之余,我却从未想过学习的目的。

    ②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学习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意志消沉的人是被迫去学,学的目的在于别人;胸怀大志的人是自发去学,学的目的也在于别人。不过,更多的人学的目的在于自身。为财源广进,为位高权重,为人之仰慕,为光耀门楣……但,这些似乎都不是学习的真谛。

    ③为别人而被迫学习的人,自然心有不甘,意有不满。怀着这许许多多的不甘和不满,无心去学,无意去学,便也在情理之中了。倘使被逼得紧了、急了,便借着“冲动年代”的冲动脾气闹个鸡飞狗跳、永无宁日。学习对于这些人来说,反成了祸害。

    ④为别人而自发学习的人,自然胸怀宽广,学有动力。正如范仲淹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刻苦修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声载华夏;钱学森潜心钻研,振兴民族科技,终成伟业。还有许多平凡岗位的技术人员为了实现技术革新不断钻研。学习对于这些人来说,便成了责任。

    ⑤若是抱着求名、求利、求权之心而学,便成了“动机不纯”。根既朽之,叶岂荣焉?拿起书本、金钱、美女、令牌、绶带,先一一在眼前云烟般缭绕,结果绕花了双眼,罩住了心智,蒙晕了头脑,再去看那些公式、定理,又怎么能钻得进去、想得出来呢?纵然能缚住心思,不再心猿意马,却治不住求名之切,用心浮躁。学习时难免受到利欲所迫,急于求成。这时,学习就等于通向失败之路。

    ⑥其实,钱、权、名都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过分地追求就会身陷世俗,难以自拔。若利用学习来追求,便是入了更大的误区,到头来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枕黄粱,满腹辛酸罢了。

    ⑦然而,做学问先要静心。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静心学,学心静。只有心中天高地阔,静如止水,才能专心去学;只有不受世俗外物干扰,才能用心专一。反之,个别人为世俗浮华所干扰,杂念搅扰了内心的平静,追求假学历,不学无术,最终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⑧如此说来,学习的目的就是求“善其身,增其智,兴其国”。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