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徐州市市区部分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深深的A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B的目标。

       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1)、请为文中A,B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留恋  流连    高远  高大

A.;B.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根据语境,为文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王春晖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不苟同

    在对待事物时,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势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苟同他人的观点,应该换一个方向去思考,(A)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由此可见,要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②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他对形势高瞻远瞩(B)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③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是否具有“不苟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C)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D)。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综上所述,④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逆向思维的火花,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军营ㅤㅤ

①五岁那年,我随爸爸第一次去了军营,妈妈说我是“五岁从军”。

②我和爸爸先坐船,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出发去宁波。我们在江上漂流了一天一夜。爸爸一路上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我记住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③爸爸十八岁参军,四年回家探亲一次,提干、成家后,一年回家一次。我出生时,爸爸休假回到家中,照顾了我们母女三天,之后匆匆赶回部队。所以,我五岁前对爸爸的记忆并不多,只记得他每次回家都会把我抱起,托举得高高的。

④不知不觉来到了宁波港,抵达爸爸工作的地方——海军某军营。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这就是我的家了:窗帘是蓝色的,床单是雪白的,军绿色的被褥叠得像豆腐块一样,临窗是一张大书桌,窗台上有文竹,阳台上有盆景。正是晚饭时间,在军队的食堂吃完饭后,爸爸牵着我的手在院子里散步。这里有各种参天的大树和花草,有站岗的士兵。哨兵向爸爸敬礼:“首长好。”爸爸微笑回礼,亲和又不失威严。第二天清晨,我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醒来。爸爸说,这是起床号,它在提醒我,我已经告别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进入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啦。起床后,他教我如何打水,如何把毛巾、牙刷、牙膏摆放整齐。吃早饭时,碰上爸爸的很多同事,他们总是过来摸摸我的头,有的喊我“小木兰”。

⑤爸爸上班时,我转遍了军营的每个角落。军营有的地方像花园,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与花。我最喜欢其中一棵大松树,我在树下闻着松香,荡着秋千,一边想妈妈——不久,她也将来到军营与我们团聚。营房前站岗的战士就像松树一样挺拔。他们在烈日下一动不动,脸上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我跑回家,捧着几个苹果送过去给叔叔们吃,可他们只朝着我笑了笑,还是一动不动。这时,父亲出现了,制止了我的行为,我只好把苹果放在了哨位旁。

⑥这所美丽的军营像一座岛,被山环林绕,又被一大片东钱湖水簇拥,有涛声,有浪花,有海鸥。山上草木丰茂,可最吸引我的却是那大片大片的杜鹃花,人们叫它映山红,有粉的、白的、黄的、鲜红的、粉红的……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老师还让我们围坐在映山红边,教我们唱《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⑦虽然我住在军营中,但也经常几个月见不到爸爸。他出海去了哪里,他在做什么,行前,我们一无所知。爸爸给妈妈写了好多信,字迹娟秀而又挺拔。有一次,我从来信的邮戳上得知爸爸去南海了。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爸爸是在船舷上,还是在指挥台上?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南海的书籍,把相关信息抄在小本上并背下来。我心想,爸爸从南海回家后,我要跟他卖弄一下这些知识,还要考一考他。将近三个月的翘首等待后,终于,爸爸一身戎装地回到了家里,我神气十足地向爸爸提出问题,他对答如流,他说:“这是我们海军的必修课,不熟悉南海,怎么去保卫南海?”他目光坚定:“南海的蓝有浅蓝、深蓝、墨蓝,有汹涌的蓝、咆哮的蓝、安静的蓝。这浩瀚阔大的蓝,是我们的中国蓝!我们的海军会走向更远的大洋、迎接更大的风浪。”我仿佛看到爸爸屹立在风里浪里,屹立在海疆的最前线。他的望远镜里一定是千帆过尽,鸥鸟翔集,五星红旗一定是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⑧若干年后,我和妈妈回到了上海。直到爸爸过世后,我和妈妈又回到宁波基地那个我熟悉的军营,山林依旧,涛声依旧,军号依旧。我在大院里寻找着自己的家,远远地看见阳台上爸爸的石榴盆景还在。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

(选自2023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