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化学试题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某兴趣小组同学对CO2的吸收进行了相关探究。

(1)实验探究一: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吸收CO2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设计依据

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塑料瓶变瘪

塑料瓶变瘪程度大,澄清石灰水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实验(填实验序号)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二:比较水和海水吸收CO2的能力大小

【提出问题】CO2被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吸收的情况如何?

【作出猜想】猜想I:水吸收的CO2更多;猜想II:食盐水(模拟海水)吸收的CO2更多。

【进行实验】分别将收集有100mLCO2的量筒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食盐水中如图1所示,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的体积,所测数据如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烧杯A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烧杯B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解释与结论】

(2)由表中数据分析,相同条件下,吸收CO2更多的是(填“水”或“食盐水”)。

(3)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海水占全球储水量的96.5%,采取海洋吸收CO2 , 可有效减碳,但也会造成海水酸化,涉及的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交流】

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1个量筒内注入少量的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4)比较图中两条曲线,说明植物油(填“能”或“不能”)减少CO2溶于水。

(5)事实上用排水法也可以收集到CO2 , 请根据以上表格的实验数据分析理由是

举一反三

某兴趣小组以“气体制备”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基础实验:实验室现有高锰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以及如图1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blank#}1{#/blank#}。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lank#}2{#/blank#}(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3{#/blank#}。

③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若选E作为收集装置,氧气应从{#blank#}4{#/blank#}(填“a”或“b”)端通入。

探索制氧气的新方法:

(2)①从元素守恒角度看,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制取氧气的是{#blank#}5{#/blank#}(填序号)。

A.CH4       B.KClO3       C.NaCl       D.CaO2

②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2)为黄色固体,可分别与CO2、H2O反应生成O2和白色固体,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原理分析: , 则X的化学式为{#blank#}6{#/blank#}。

③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某固体增氧剂(可与水反应产生O2)、饮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图2中的甲装置与图1中的{#blank#}7{#/blank#}(填字母序号)装置作用类似。

变压吸附法制氧气: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以分子筛为吸附剂制取氧气。

(3)由图3、图4可知:过程1和过程2交替进行,可连续生产大量高纯度氧气。过程1中,空气通过分子筛吸附材料时,{#blank#}8{#/blank#}(填“氮”或者“氧”)分子更容易被吸附;过程2中,采用{#blank#}9{#/blank#}方法,能使被吸附的气体释放出去(此过程称为解吸),分子筛吸附材料恢复吸附能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