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江阴市要塞片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④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⑤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⑥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⑦有的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超重的难道仅仅是物品吗?

       ⑧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品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2)、文章写了两个送儿女的场景,在选材上是否有重复累赘之感?为什么?
(3)、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其含义及好处。
(4)、文章说:“有的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留在心底的相片
      ①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②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样一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困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③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④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⑤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似乎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的。
      ⑥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⑦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完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他的胳膊,央求他为她照张相。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用花粉涂在外面,串成了项链。
      ⑧就为了做这串“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⑨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他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⑩她对着他的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挥之不去。
      ⑪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到难民营一趟,他想为那个女孩补拍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20多天。他不知道,这20多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⑫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普通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⑬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的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⑭那位母亲说,这20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绽放。那位母亲说,她临终的最后一句话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⑮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穿成了美丽的项链……
      ⑯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班主任邓老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听到有人喊报告,抬头一看,是班里的何皓皓同学。
      ②“老师,我放在书包里的二百块钱被人偷了。”何皓皓慌慌张张,一副难过的表情。
      ③“哦,怎么回事?”
      ④“钱放在书包笔盒里,今天不见了。”
      ⑤“知道谁拿了吗?或者怀疑哪个了吗?”
      ⑥“不知道。老师,这钱是我妈前几天给我买球鞋的,我没买到球鞋会被妈妈骂死的。你一定要帮帮我,你就告诉我妈,说我的钱被人偷走了。”何皓皓急得涨红了脸。
      ⑦“你不能亲自告诉你妈吗?”
      ⑧“我妈不相信我的。求求你告诉我妈好吗?”
      ⑨“你不想找回自己的钱了?”
      ⑩“也不知谁偷的,不找了。”何皓皓嗫嚅道。
      ⑪邓老师定定的看着何皓皓,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但何皓皓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老师。
      ⑫这个一贯调皮捣蛋的学生今天似乎变了一个人。难道就因为二百元钱?
      ⑬“不行,我一定要帮你找回来。”邓老师很坚决地说。
      ⑭课上,邓老师说:“今天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有一个学生,家里很穷。一天,同学们出去游玩,在游玩的时候,他捡到10元钱。当时10元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对他来说更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买到很多自己一直想买而没买的东西。看看周围并没人注意自己,他赶紧把钱装到裤袋里了。一阵“咚咚”心跳以后,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又跟大家一起玩了。后来丢钱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钱丢了,急得直哭。那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很想把钱掏出来还给人家,但他始终没有掏出来,毕竟10 元钱对他的诱惑太大了。但是,回去以后,一直不敢花这10元钱,以至几十年后,这10元钱成了他的一个心结,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阴影。他,就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那个丢钱的人就是我。他让我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告诉我的学生。”
      ⑮邓老师语气沉重又严肃地说:“今天,何皓皓同学的二百元钱被人拿了。”邓老师顿了顿,也不拿眼睛扫描全班同学,双眼向上,左手反复将短头发向后拢,若有所思。
      ⑯同学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仿佛要看出谁是偷钱的人。
      ⑰邓老师接着说:“要找出拿钱的人一点也不难,只要把大家的书包和口袋翻一遍就可以了,很简单。但这样的话,拿了钱的同学就烙上了一个小偷的印记。我为什么说拿而不说偷,就是因为你们还是一孩子,见钱起贪念是难免的,犯点错误也很正常,我不想你们因为一时的糊涂,给你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在我眼里,你们都是可爱的孩子。”
      ⑱邓老师亲切的话语,如春风细雨丝丝缕缕飘进同学们的心里。
      ⑲“但是,钱一定要还给何皓皓同学。”邓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强调,“现在,我给你们每人发一个信封,拿了钱的同学回去后将钱装进信封里,没拿钱的同学在信封里装两张白纸,封好后下午交给老师,好吗?”
      ⑳“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下午,全班五十五个信封都投到了一个纸箱里,邓老师一封封地拆着信封,从一个个信封里抽出的白纸向邓老师表明着同学们的纯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全都是两张白纸。
      果然不出邓老师的意料。
      邓老师将早已准备好的二百元钱从一个信封里抽出来,大声地宣布:“同学们,何皓皓的二百元钱还回来了。”
     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
      唯有何皓皓同学一脸诧异。
     下课了,何皓皓怯生生来到了邓老师办公室,将二百元钱还给邓老师:“邓老师,我错了。钱呗我玩游戏花了,我不敢告诉我妈,所以想了一个歪点子。这钱是你的,我不能要。”
     “我知道。”邓老师很平静地说,“但你怎么跟你妈交代?如实告诉她?你妈那么辛苦赚来的钱,就被你这样花了,她非气死不可。”
     “但是,你的钱,我不能要。”何皓皓倔强地说。
     “咱们来个约定怎么样?”邓老师语气和缓。
     “什么约定?”何皓皓抬起了头,好奇地望着邓老师。
     “为了不让你妈伤心,也不让你妈骂你,我们就保守这个秘密。这二百元钱你先拿去买鞋,但条件是以后再也不许玩电脑游戏。”邓老师说。
     何皓皓沉默不语。
     “就算是我借给你的,行吗?等你以后长大工作了,再还我,怎么样?”邓老师把钱塞给何皓皓,满脸慈祥。
     “好,老师,我一定会还你的。我们拉钩。”何皓皓伸出右手食指,与邓老师的右手食指紧紧扣在一起,使劲拉了一个钩。

阅读《打掉苹果“无以伦比”的傲慢》,回答后面问题。
                                                                                    打掉苹果“无以伦比”的傲慢
       ①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
       ②苹果公司在中国,一直是以励志片面目出现的,乔布斯的传奇恨不得成了创新的楷模。近些日子,这部苹果励志片忽然有演变成烂片的趋势:无视中国消费者、售后服务分三六九等、涉嫌偷税漏税、被抓到错处还死不认账……甚至还好意思自我称许“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
       ③中国有句古话,桔逾淮而为枳。据说,苹果在美国本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还不敢太傲慢,何以跑到中国,就“无与伦比”地耀武扬威了呢?
       ④按理说,中国市场应该是苹果的“金主”才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市场在支撑着苹果的骄人业绩。有报告显示,中国是苹果公司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上一季度,包括零售在内,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3亿美元;在苹果公司去年12月份的收入增长中,中国占34%,比美国本土还高。那么,西方这枚苹果,对自己东方的衣食父母倨傲的本钱在哪里呢?
       ⑤一方面,或有西方人传统的优越感在作祟: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古国,咱拿高科技侍候着,您还指望和咱享受同样的售后?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也让这枚“苹果”变得疯狂,如果得罪了中国消费者,没有任何风险,还会减少成本,人家何乐而不为呢?
       ⑥还不光是“苹果”,中国的消费者在面对那些西方所谓名企耍大牌时,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仿佛他们进入中国就成了天然的规则制定者,充分享受“店大欺客”的特权。而我们的工人或消费者只能隐忍其轻慢,毫无还手之力。同时,那些曾经被我们推崇的源自西方的市场诚信原则,对消费者的善意,以及顾客受损的巨额赔偿之类广为流传的传奇,换个地方,何以就突然变脸了呢?一些曾经嘲笑中国诚信匮乏的西方大牌,它们自己的“诚信”何以如此不堪一击?
       ⑦关键在于,中国消费者的靠山何在?我们有没有对付苹果之流的利器?
       ⑧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企业,都不是天然的慈善家,都不可能站在道德高地上任人膜拜。要想保护中国消费者应得的权益,唯有加强监管一途,让它们因为“得罪”了消费者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才有可能乖乖就范。
       ⑨这个监管,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法律和政策,二是市场监管机制。现在,我们这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让苹果明明钻了空子,还敢得意地百般狡辩。狼闯进羊圈,叼了羊、咬了“上帝”还扮无辜 , 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对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监管,亡羊补牢迫在眉睫。
       ⑩当然,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仍然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如果非要挑战中国消费者的爱心和耐心,非要继续无赖下去,再风光的企业、再牛的大牌,也会有盛极而衰的那一天。
      ⑪至于我们,一要扎牢自己的篱笆 , 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刷屏致命

倚蓝桥

    ①刷微信、看视频、搜新闻、拍照片……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眼睛也离不开屏幕。然而,伦敦大学学院( 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

    ②早在2012年3月,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一百多位参与者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项目,包括高难度的填字游戏、图片找茬、数列对比等。在参与者紧盯屏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突然插播一些引人注意的曲调,并在测试结束后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见了那些曲调,结果有8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没有听到。

③研究人员插播的曲调音量并不小,参与者是不是没留意,或听到了没记住呢?2016年1月,拉唯教授与该学院耳科研究所的玛利亚·柴特博士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将脑磁波描记器连接到13名听力良好的受试者身上,实时检测其听到声音并产生感知的所需时长(即P3数值)。当受试者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任务时,研究人员再次插播歌曲,不料受试者们的脑部扫描却显示,其P3数值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中。这表明,受试者们不是有意忽略或者选择过滤掉那些声音,而是确实没有听到。

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聪现象呢?玛利亚·柴特博士解释道:“因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共享同一块有限的神经资源,当视觉的负荷加重甚至过高时,听觉所能使用的神经资源就大大减少了。这会导致人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多半不会理睬你,因为他很有可能没听见你在说什么。

    ⑤短暂性失聪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隐患。试想一下:在驾驶过程中,被路边广告牌或LED屏幕吸走注意力的司机可能会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行走时,沉迷于手机刷屏的人很容易陷入失聪状态,听不到周遭的路况提醒,从而给自身带来的危险可能是致命的!

    ⑥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交角度考虑,少刷屏、多交流,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8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壮行(刘博文)

①二十三岁学拳,为时不晚。

②“尽管奇经八脉早就发育健全,但你尚存慧根,你小子聪明之处就在于拜在我咏春门下。”师父接过茶,轻轻沾一下嘴唇,如是言道。

③手执茶水的薛岳俯首,嘴边挂着师父在上,一双眼却骨碌碌转个没停。宁当鸡头不做凤尾,要不是租界对面那家洪拳馆徒弟众多,担心学不到什么精髓,他才不会来这儿。

④毕竟洪拳硬气,男子汉就该练它,多阳刚。

⑤咏春,女人拳,扭扭捏捏,有没有用还得另说。

⑥“有没有用一试便知!”看透薛岳心事的师父,清瘦的面颊上显出点点笑意,“你出手!”

⑦“当真?”薛岳脖子扬起。

⑧“只管用拳,随便打。”

⑨先前在码头扛包维持生计,薛岳自负手劲异于常人,很少出重手。乱拳打死老师父的事,自民国成立以来,这些年间可没少发生,是以第一拳击出,他抱以谨慎的态度。

⑩却不料虎虎拳风如砸在棉花上。

⑪难不成真有点儿门道?第二拳伴随疑问击出,师父宛如探囊取物般,竹竿状纤瘦的手臂已迎至薛岳面门。

⑫合拳作掌,巨大的力道被轻轻松松收回,只在他额头上蜻蜓一点,如风起于青之末。

⑬薛岳尚未反应过来,一场斗力便告结束,事实证明,乱拳打死的只可能是假师父。

⑭“你讲得没错,咏春的确是女人拳,但并非专门给女人练的,咏春拳乃百年前五枚师太所创立,后经女侠严咏春发扬光大,其与佛山梁博俦结为伉俪,乃广东武林一段佳话。”师父端起茶杯,很响亮地啜了一口,气势顿时十足。

⑮“与洪拳等大开大合的南拳不同,咏春注重近身搏杀中以巧卸力,以弱胜强,多为中线出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为其内核,摊、拍、圈、膀、伏、枕、护、耕,咏春由上述八种基本手法构成,莫要觉得我说的这些枯燥无味,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师父合上茶盖,拜师茶结束。

⑯那晚广州城枪声四起,枪快还是拳快的质疑遍布在大大小小的国术馆内。薛岳不在乎,或者说,自己学拳的动机单纯,练武不是为了喊打喊杀,无非是谋生时能不受人欺负。

⑰不曾想,追随师父三年,除入门身法二字钳羊马,日字冲拳外,竟没学到任何搏斗本领。

⑱师父,远比自己想象中孬。

⑲“他若有种,就该与我一道,打平租界对面的洪拳馆,而非在我被沙包大的拳头围殴后,默不帮手,反而教训起我来。”薛岳心中有气,口中不平。

⑳“你给我记住,中国人的拳头对外不对内!”师父厉声呵斥。

㉑又来这套!薛岳无法接受这套满嘴冠冕堂皇的说辞,师父坐视不管的态度除了让自己寒心,也更坚定了他对于咏春不能打的看法。呸,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孬种罢了。

㉒良禽尚知择木而栖,倒不如回码头继续扛包来得安生!

㉓在日本人大肆进军广州城后,薛岳才彻底明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岂有山河在?彼时城里城外,枪炮声此起彼伏,港口的江水都叫鲜血染作赤色。

㉔乱世,硝烟,烽火,回过神,他已赶上离开港口最后那班轮渡。

㉕上船前听得岸边传来熟悉的声音,竟是洪门铁线拳的弟子,薛岳眉头紧蹙,压低帽檐。

㉖从大伙儿谈天中他才晓得,租界外的咏春拳是唯一没有撤出广州城的国术馆,师父说了,誓与广州共存亡,用咏春,为国术以壮行色。

㉗各位爷猜猜,是咱拳头硬还是枪子儿更威猛?

㉘众说纷纭,船舱中更有好事者支起赌档。

㉙七步之内,拳快,七步之外,枪有必胜的把握。

㉚不过,凡事都有但是。

㉛向来瞧不上师父的他,在船驶出港口前纵身跃起,几个跳落,上岸,朝租界方向奔去,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㉜子弹在师父身上迸射出扑鼻的血腥气。

㉝“师父,您这是何苦?”薛岳跪泣。

㉞“小子,快走!”师父纤瘦的手臂,指向北方。

㉟一路向北,薛岳脑海中全是师父一息尚存前,耗尽气力给他的答复。

㊱“天下兴亡,武夫有责。以吾辈一死开国人民智,为时不晚!”

㊲确实不晚,被师父竹竿状纤瘦手臂击碎喉咙的鬼子,无一人得以活命。

㊳你记好,咏春向来讲究以弱胜强,去北方偷偷开枝散叶授拳,待到春光潋滟晴方好时,若我泉下有知,佑吾门人上阵多杀些鬼子。

㊴薛岳挥泪,先北上,再南下,何惧关山路遥,当为师父以壮行色,用咏春。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