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会。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治。君子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其本源,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

为民立君,所以养之也。养民之道,在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书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也。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后之人君知此义,则知慎重于用民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书者,为教之意深矣。僖公修泮宫、复閎宫,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书。二者复古兴废之大事,为国之先务,如是而用民力,乃所当用也。人君知此义,知为政之先后轻重矣。

(节选自《近思录·卷之八》)

材料二:周成王曰:“寡人闻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鬻子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圣王在上位,则天下不死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阋 , 不私相煞也。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天遏之诛。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则使盈境内兴贤良,以禁邪恶。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周成王曰:“受命矣。”

(节选自《新书·修政语下》)

【注】①泮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后文的“閟宫”,即神庙。②斗阋(xì):争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春秋》A凡用民力B必书C其所兴D作E不时F害义G固为罪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堵塞,与《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的“绝”意思不同。 B、爱,爱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不同。 C、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的“冻馁”意思不同。 D、盈境内,文中指整个国家,其中“盈”与成语“沸反盈天”的“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说了圣人治国的要领,并以制止盗窃为例,指出要通过修政教、兴农桑来引导百姓知廉耻,而非用刑罚逼迫百姓。 B、材料一指出鲁僖公修泮宫复閟宫而不书是个例外,因为这是国家首要的事务,作者借此意在论证君主处理政务要分清轻重缓急。 C、周成王听闻圣明的君主会让自己的百姓富有且长寿,对此他认为让百姓富有可以依靠君主,但让百姓长寿只能依靠上天。 D、鬻子认为,圣明的君主专注于行仁道,官吏专注于关爱百姓,百姓自然顺从,如此便能够废除刑罚,避免百姓早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

②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

(5)、两则材料都论及“养民”,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善明,平原人。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骤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刘道隆辟为治中从事。父怀民谓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秦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内,不能自拔。伯父弥之起义背文秀。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斩关奔北海。文秀既降,除善明为电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翔将军、巴西梓渡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朝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沈做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做之暗于兵机,人情离怨。贼之根本既灭,枝叶岂久?”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谓之曰:“卿策沈做之,虽复张良、陈平,适如此耳。”仍迁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太尉右司马。齐台建,为右卫将军,辞疾不拜。司空褚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来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证得便学松、乔邪?”善明曰:“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我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廊清朝盈济济部怀既中不敢昧于富责矣。”太祖践阼 , 以善明勤诚,封新途伯,邑五百户。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划削。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薄殡。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谥烈伯。

(选自《南齐书·刘善明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 , 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 , 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 , 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