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人君之道如何?”对曰: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 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廓然远见,踔然独立。此人君之操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取材于刘向《说苑》)
(二)
帝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帝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帝深然之。封德彝【1】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盖欲化而不能, 岂能之而不欲邪? 魏征书生, 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 “五帝、 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 高阳征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 岂非承大乱之后邪? 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今日、 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帝卒从征言。
元年、 关中饥。 二年、 天下蝗。 三年, 大水。 帝勤而抚之, 民虽东西就食, 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焉。帝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又云: ‘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2】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葬见之耳。”
臣祖禹曰: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欲咈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咈矣。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
(取材于范祖禹《唐鉴》)
注释:【1】封德彝,隋末唐初人,唐太宗继位初任宰相。【2】颉利,东突厥可汗,贞观四年为唐将所擒,押送长安,授右卫大将军。
未之闻也
C、譬犹饥者易为食恶劳而欲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