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隰朋A可B其C为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 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 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 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 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②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5)、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自发春陵子弟,与王莽前队甄阜、梁丘赐战,斩首溺死者二万余人。后三日 , 又与严尤、陈茂遇育阳下,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伯升遂进围宛。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自阜、赐死后,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今赤眉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切称王以号令。”诸将多曰“善”。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军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节选自《后汉书˙刘演传》)

【注释】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与后文的“更始”为同一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 , 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注释】①元元:善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 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