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材料阅读

材料一: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摘自人民网《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看完《只此青绿》后,我只觉得所有的形容词都太苍白了,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和震撼。”香港市民赵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绿粉”。她依旧记得2022年的除夕之夜,《只此青绿》选段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每一个元素都狠狠击中我的中式审美”。“得知它要来香港演出时,就非常期待。”赵兰拉上家人和朋友,提前定好闹钟,守住关键的“抢票时刻”,最终如愿抢到香港场首演的门票。一连三日的演出,香港文化中心到处可见和赵兰一样的“青绿粉”。他们有的身着中华传统服饰,有的打“飞的”专程而来,人群中还不乏一些“洋面孔”。

(摘编自新华社香港2024年1月8日电 《只此青绿》来港)

材料三:

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一座地坑院,21个剧场,可同时容纳1万名观众……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每天有近700分钟不重复的演出,近千名演职人员参演。每一个剧场、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场丰富的历史文化盛宴。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获得命名的有15家园区,预计到202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达到50。这些文化企业集聚并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对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摘编自(《传统文化节目何以频频“出圈”》《南方》杂志2023-3-24)

材料四:

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首先,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此次爆火的《新龙门客栈》则在越剧创新上大胆尝试,在演出方式上推出一个新概念——环境式越剧,采用沉浸式场景,剧场是一间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演员表演时可与观众互动,大大增强了戏剧观赏的体验感。

其次,形象传达必不可少。文艺作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需要一个“高光时刻”、一位“亮点人物”、一套醒目的“包装”,这能大大提升作品的辨识度。比如,在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一句“十八岁少年的千古绝唱”,就让《千里江山图》与画家王希孟充满震撼感的传奇故事一起抵达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内心。

最后,适应平台属性变化非常重要。从剧场、影院、电视到PC端,再到手机等移动平台,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摘编自《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光明日报》2024-01-03)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幻城是一座有21个剧场的主题公园,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 B、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沉浸式场景,大大增强了观众戏剧观赏的体验感。 C、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给传统文化类作品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D、前三则材料表达方式依次是议论、记叙和说明,编者采用逻辑顺序来编排。
(2)、材料三画线句子列举了许多准确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直接引用了香港市民赵兰的话,有何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这是河流污染的真实写照。 
②根据我国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 13l 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③污染带来的就是灾难。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锐减;这里著名的“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④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的70%。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农药和化肥污染。另外,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1/3,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⑤母亲河——黄河的情况更遭。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绵”。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使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⑥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⑦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实!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苏州园林》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说“笑”

杰斯·贝林

   ①那个夏天,我跟一只名叫“金”的大猩猩待在一起,每当我抓住它的脚趾轻轻一捏,它就会抖着肩膀,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大笑。十五年来,那笑声常回响在我的耳畔。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有幽默感吗?从某种意义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却是否定的。过去十年里,比较领域里的一些重大发现显示,大鼠也会笑,贾克·潘克塞普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他研究的课题是啮齿类动物“在玩闹行为中是否产生愉悦的社交体验,其原始形式的笑是否为一种重要的、增进社交的情感交流成分”。首先发现的是大鼠真正的笑声和人类差别很大:从一个吸气声开始,每隔相同时间爆发出一系列5千赫兹的超声波“吱吱”声;而人发笑是呼出气体,从一个“h”音开始,紧接一个元音“a”,且喉咙能产生强烈共振。

   ②潘克塞普和助手系统地开展了多项实验,结果发现,在功能性和表达方式上,大鼠都和人类儿童的笑声有显著共性。大鼠似乎很怕痒,越怕痒的大鼠,通常也是群体里最爱玩的;挠痒能增进与大鼠的联系:被挠过的大鼠会主动寻找曾给它挠痒的手。如果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大鼠的笑会明显减少。如果有两只“性格”不同的成年鼠,那么幼鼠待在喜欢吱吱发笑的成年鼠身边的时间会更长。这些显然不能只归结于愉悦的生理体验了。但潘克塞普对实验结果的解读,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但他坚信:“我们有证据和理由提出这一谨慎假设:幼鼠打闹时发出的吱吱声和人类婴儿的笑声,在进化上有某种联系。”

   ③不但某些动物会笑,而且笑也是它们的天性。不过,潘克塞普也承认,它的发现并不表示大鼠也有“幽默感”。大鼠发出的吱吱笑声就如同婴儿被母亲抚摸身体时的咿呀声或被挑逗时的咯咯笑声,不能与人的“幽默感”同日而语;尤其成人的幽默感,作为高级的社交体验和增进社交的情感手段,似乎是人类独有的特质,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其他动物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待研究,但他认为证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说猫是鼠一生的痛,那么当猫发生意外时,比如当猫掉入陷阱,或被揪着尾巴扔出去时,大鼠会不会心花怒放,会不会‘吱吱’地笑出来呢?”有人真做了这样的实验,大鼠目睹后却无动于衷。

   ④哺乳动物发笑之所以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脑区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不同。神经心理学家马丁·梅尔曾的实验表明,大脑成像的结果显示,让人类受试者观看滑稽动画片或听讲笑话时,不仅在进化上古老的脑区如杏仁核和伏隔核会更加活跃,进化上较晚出现的高级区域也会活跃起来,其中包括前额叶皮层的广泛区域。而当给大鼠受试者挠痒时,其并不发达的大脑皮质却处于静止或微动状态。所以尽管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笑,但人类的笑似乎还需要其他物种不具备的、更加特殊的认知神经网络的参与。

   ⑤各种各样的社交刺激,甚至负面情绪都能使人发笑,并激起其丰富的情绪。心理学家斯查梅塔特的研究证明,仅凭笑的声音特征,听者就能察觉出发笑者的心理意图,有时还会作出相应反应。他录制了传达不同情绪的笑,如愉悦、嘲讽、幸灾乐祸以及被挠痒等笑的录音,又组织多名受试者辨“笑”。尽管这些笑的差别十分细微,但受试者均能准确区分各种笑声。受试者对于幸灾乐祸之笑的判断尤其有趣:发笑者占主导地位,但不像嘲讽者那样居高临下;对被笑者既不友善也不敌对……

   ⑥可以肯定,有许多灵长类哺乳动物已经在表达不同情绪的笑和笑以外的其他情绪,只是人类还没有发现和“听”懂而已。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和跨物种社交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将来也许会出现猫追捕大鼠撞树身亡而大鼠狂笑不已的情景。因此,目前我们对动物各种情绪表现的研究就像井底之蛙之于天,盲人摸象后之于大象的认识,甚或就如猴子捞月。但我相信,在动物“吱吱”发笑的背后,应该隐藏着奇妙的神经运行机制和动物间进化的相关联系。许多科学家对此课题的研究乐此不疲。当我们更多地听懂了人以外的更多生物的“笑声”,就会结交更多的“异类”朋友,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地球文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贡的语言艺术

高广永

    ①子贡喜欢扬人之善。有一次跟孔子在一起闲谈众弟子的学习情况,师徒有这样一段对话:

    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③意思就是: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就回答:我端木赐哪里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只能推知两件事情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赞同你说的,不如他。从这一段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贡的品格,不矜功更不矫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却把别人的成绩说得极高,其实在这种谦逊的情况下不会使自己变得渺小,反而会让你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⑤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子贡便对叔孙武叔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个小土丘,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段话不仅表现了子贡对老师孔子的仰慕和尊敬之情,更体现了子贡高超的语言艺术。只有寥寥数言便让孔子的形象如日中天,有谁能再用别的比喻超过孔子的高度呢?

    ⑥还有一次,弟子们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就是不愿出来做官做事,不愿为天下所用,所以就公推子贡来劝说老师孔子。子贡与孔子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⑦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⑧子贡见到孔子并没有直接劝说孔子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一类的官话套话,那样也许一句话就让老师给堵了回去,子贡先是跟孔子打起了比方,他说:这里有一块精美的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让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就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这是很重要的。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时机。要用,但是要有选择地用。古代人用玉比喻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华美。这种赞美会让所有的人都笑逐颜开的,想来孔子也是不能免俗的。一句话就能让老夫子开心不已,这水平也许只有子贡有吧。先把您老人家的耳朵给理顺了,心情自然就会大好,再跟您说点什么,也不会招致一顿猛烈的回击了,对话的双方把自己的意思都表达出来,而且还都能开开心心,这正是子贡所具有的高超的谈话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象抗癌有妙招

①一般来说,细胞数量越多,细胞发生病变的概率会越大,机体就越容易患上癌症。由此推知,体型巨大的大象比渺小的人类更容易患癌症。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统计:大象的癌症发病率不到5%,人类的癌症发病率却高达20%!是什么让多数大象免遭癌症“毒手”呢?

    ②我们先了解一下机体为什么会患上癌症。出现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癌细胞的诞生,但机体并不是在癌细胞诞生之后立即发病的。

    ③癌细胞是“叛变”的正常细胞,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不仅能够无限增殖,还能发生转移,破坏正常细胞。癌细胞诞生之后,会发生增殖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癌细胞会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杀死,而部分存活下来的癌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肿瘤,此时机体才会发病。

    ④一般来说,体积越大的机体,越大的肿瘤才能让机体发病。如果可以让人类发病的肿瘤只有乒乓球那样大,那么要想让大象发病,癌细胞就可能需要形成像篮球那样大小的肿瘤。而形成体积越大的肿瘤,癌细胞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在这段时间里,癌细胞会一直遇到机体免疫系统的“击杀”,并且时间越长,死亡的癌细胞会更多,最终癌细胞可能会被免疫系统彻底消灭,难以形成大肿瘤。因此大象和人类相比,更不容易发病。

    ⑤除了体型巨大,大象还拥有20个P53基因。

    ⑥P53基因是一种特定的肿瘤抵制基因,被誉为“基因的守护者”,它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个基因可以检测到细胞的DNA是否受到损伤,如果DNA受损,就可能导致细胞病变,衍生出癌细胞。

    ⑦P53基因也是其它修复基因的一个“开关”,当它检测到受损的DNA,它在开始尝试修复的同时,会激活其它可以修复受损DNA的基因,这些激活后的基因可以和它一起修复受损DNA。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监视”细胞分裂,当细胞出现无限增殖的趋势时,它会阻止它继续分裂生长。如果DNA受损严重,基因无法修复受损细胞DNA,它会触发受损细胞的自身毁灭系统,迫使受损细胞在转变成癌细胞之前就“自杀身亡”。

    ⑧人类仅有1个P53基因,就已经能对抗部分癌症,而拥有20个P53基因的大象,如此低的癌症发病率也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⑨既然P53基因是一种激活因子,那被激活的到底是哪些基因呢?研究发现,其中一个是LIF6基因。

    ⑩这让研究人员们很意外,因为LIF6基因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曾被认为是死亡基因,它虽然被保留在机体的基因组中,却无法启动,什么也做不了。研究人员发现,P53基因和LIF6基因的关系与诊治医生和主治医师的关系类似。P53基因负“诊断”DNA是否受损,并将“诊断结果”传达给LIF6基因并唤醒它。LIF6基因被P53基因唤醒后开始分析“诊断结果”,然后开始和P53基因一起修复受损DNM,如果是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它会和P53基因共同作用,杀死受损DNA。

    ⑪大象对付癌症的秘密逐渐被人类破译,我们也许可以和大象“共享”抗癌妙招,来帮助人类攻克癌症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材料一】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 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   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 ” 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 1840 年以来 170 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 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   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

【材料二】

随着暑假旅游旺季开启,广西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近年来,广西红色旅游在产品、业 态等方面不断创新,焕发出新活力。

在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邓颖超纪念馆,游客们安静地听讲解员讲述邓颖超为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故事。该馆 2010 年 12 月被确定为广西壮族自 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人头攒动,青少年占了大部分。广西其他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样火 热,到桂林市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林市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红 色旅游热门景点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广西近年来还推出“邓小平足 迹之旅 ”“湘江战役之旅 ”等 10 条广西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这些线路依托纪念设施和遗 迹遗址,给游客仪式感和神圣感,激励其成为红色文化传承者、红色精神传播者。

广阔的八桂大地上,既有深厚的红色人文历史底蕴,也有如画美景和多彩民俗。按照“红 +古 ”(红色旅游+古村落)“红+绿 ”(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等融合发展理念,广西积极拓展 “红色旅游+ ”模式。不少地方推动红色旅游与夜间旅游、科技时尚、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

不断迸发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紧抓红色文化主线,借助科 技的力量,再现湘江战役的场景,增加游览互动性。百色起义纪念馆积极创新红色故事展览、 讲解方式,推出了既能听又能讲的红色故事特色品牌。南宁市推出邕江红色主题游船项目,整 合了邕江两岸的红色遗迹和绿色乡村,将红色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景观相结合,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游客在领略秀美邕江风情的同时,观赏邕江沿岸的冬泳亭、洋关码头、雷经天故居等红 色历史地标,感受邕江沿线日新月异的变化。

未来,“红色旅游+ ”仍然是广西红色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广西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负责 人表示,广西将进一步鼓励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 ”“红色+乡村 ”“红色+研学 ”“红色+ 科技 ”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深度 融合、相得益彰的高质量产品和线路。

(选自《中国旅游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18—2022 年国家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和开发的数据统计表

名称

数量

统计整理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3.6 万多处

统计整理国有藏馆可移动革命文物

超 100 万件

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

300 多项

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37 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

达 94%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