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心理能量,其实和物理学中能量的概念很像,只是后者客观存在,可测量,前者是一个心理现实,被认作人的生命力、活力值,是无法准确计算的。

人类的大脑在最近的200万年里,体积增加了1/3。新长出的地方有一个叫额叶,它影响着我们的自律能力。我们使用自律控制行为的时候,额叶高度活跃。

自律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在消耗心理能量,说得更形象一点,____。也就是说,人的自律力,会随着心理能量的消耗,慢慢减弱直至彻底失灵,直到他们通过高质量的睡眠充电成功,能量满格开启新一天。

(节选自知乎《积极心理学:如何快速学会自律》)

【材料二】

某中学学生综合评定等级与学习习惯统计表

综合评定等级

回家后先做什么

比例

做作业

89%

吃东西

8%

玩游戏

3%

做作业

67%

吃东西

21%

玩游戏

12%

待提升

做作业

9%

吃东西

20%

玩游戏

71%

【材料三】    

我们人类曾经有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的,他今天饿了,一伸手一个果子,当时就能快乐,这种叫即时满足。但这种人被淘汰了,活下来的是压抑了欲望的种地人,他们春天种,好几个月后的秋天再吃,这叫延迟满足。我们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延迟满足能力的进步史。

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实验者给一群四岁的孩子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能等上十五分钟,他们就能拿到两颗棉花糖。这是在测试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孩子的幼年开始,会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作业写完了再去玩;好吃的留到最后吃;只要学习机会好发展空间大,就愿意在开始的时候承受低薪工作……

心理学家跟踪观察了棉花糖实验的小孩们几十年,发现能等十五分钟,有能力“延迟满足”的孩子,不仅普遍高考分数更高,而且不管进入什么领域,几乎都比选择“即时满足”的孩子更成功。

(节选自知乎《棉花糖实验揭示童年影响一生的内在逻辑》)

【材料四】

科学有效的自律办法

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前面

心理能量有限,人清晨的自控力普遍比下午好,下午的自控力往往比晚上好。我们最好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刚起床时做,那通常是一天中自律力最好的时候。把刷剧、刷微信公众号和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尽量放到后面去,如果到时累了就算了,因为这些事情也影响不到你的未来。

目标越具体,越容易控制自己

我们的大脑对具象化的东西印象更深。上课的时候,如果你只宽泛地理解了一个知识点的概念,事后就很容易忘记。而如果你记住的是老师举的具体例子,它可能会在你脑子里存很久。自律力发挥起来,是一样的道理,自律计划越具体,执行起来就越容易。

保证高质量睡眠

我们只有在深度睡眠中才能缓解疲劳,加强新陈代谢,得到能量积攒。深度睡眠也被称为黄金睡眠。彻底睡好之后的你,一定会头脑清醒,疲劳感归零,精力充沛,思维变快,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心理能量满格。

不要跟不自律的人一起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身边的人对我们的影响,这影响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有些人自己玩手机就算了,还动不动就跟你聊闲天,你装没听见,他们就马上开始怀疑你们的友情,或者回过头嘲笑你清高。这样的朋友,叫你自习一次,第二次你就找个借口推托了吧,“相似性”才是友情的长期黏合剂,学习习惯不好的朋友,你在他面前好好学习,反而会叫他不舒服。

(选自《简书》,有删改)

(1)、阅读材料,选出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心理能量和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都是客观存在并可以测量的心理现实。 B、延迟满足,就是在知道付出越多收获越多后,愿意放弃即时享受,选择付出。 C、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在清晨时最强,所以我们要把重要事情放在刚起床时做。 D、睡眠能缓解疲劳,加强新陈代谢,使我们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心理能量满格。
(2)、请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材料一的横线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甲】我们的大脑很像手机,心理能量就如同电量,是有限的。白天使用了,晚上还不充电,第二天就别想开机。

【乙】我们自律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三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请对比下图中两个同学周末的作息情况,结合材料四,给大马哈同学提出三条合理的学习建议并说明理由。


小渝

大马哈

7:00-7:30

起床、洗漱、吃早饭

睡觉

7:30-7:55

按计划朗读英语或语文课文

7:55-8:00

提前准备周末作业需要的资料

8:00-11:00

认真完成语文、数学作业

10点起床,和同学QQ聊天消磨时间

11:00-14:00

午饭、望远、午睡

一边做作业,一边吃午饭,一边还放着电视视频

14:00-17:00

有序完成英语、物理作业,整理本周笔记或进行下周预习

本和朋友约好一起做作业,结果却在他的怂恿下一起组队打了一下午游戏

17:00以后

晚饭、散步,反思总结,阅读60分钟名著后,于22:00准时睡觉

晚饭、玩手机、看电视、赶作业到凌晨1点30分才睡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智能材料

       ①何谓智能材料?现在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一般说来,它指的是能感知环境条件并做出相应“行动”的材料。智能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太阳镜片中就含有某种材料,这种智能材料能感知周围的光,并能对光的强弱做出判断:当周围的光很强时,它就自行变暗;当光较弱时,它又变得透明起来。

       ②现在,在建筑方面,科学家们正集中力量研制使桥梁、高大的建筑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能自诊其“健康”状况,并能自行“医治疾病”的材料。这方面,美国伊得诺大学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该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卡罗琳•德赖开发出了两种“自愈合”纤维,这两种纤维能分别感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钢筋的腐蚀,粘合裂缝的纤维是用玻璃丝和聚丙稀制成的多孔中空纤维,将其渗入混凝土中,在混凝土过度挠曲时,它被撕裂,从而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来充填和粘合混凝土中的裂缝。德赖开发的另一种纤维能感知造成钢筋腐蚀的酸度。若把这种纤维包在钢筋周围,当钢筋周围的酸度达到一定值时,纤维的涂层溶解,从纤维中释放出阻止混凝土中的钢筋被腐蚀的物质。

       ③在医疗方面,智能材料还被应用于药物自动释放系统上。日本东京女子医学院已经推出一种能根据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而扩张和收缩的聚合物。葡萄糖浓度低时,该聚合物会缩成小球,葡萄糖浓度高时,小球会伸展成带。借助这一特性。这一聚合物可制成人造胰细胞。将这种聚合物包封的胰岛素小球注入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小球就可以模拟胰细胞工作,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高时,小球释放出胰岛素,血糖浓度低时,胰岛素被密封。这样 , 病人的血糖浓度就会始终保持正常的水平。

       ④智能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更为广泛,所以科学家正致力于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如英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能让残疾儿童借助它“说话”的智能化衣料。残疾儿童穿上由这种独特的电子纺织材料制成的马甲,连接一个语音合成器,就可以简单地通过轻拍这种触敏性材料使别人明白他的意思。把这种材料与适当的电子仪器连接起来,将带来新型外衣的问世。把电话主板集成在袜子里以提醒穿着者新鞋子是否会磨脚,或者将其放入袖子里,乃至足球衣中,让裁判知道何时被人拉扯过。

       ⑤虽然智能材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发展前景将是无限广阔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其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故称“金砖”。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 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城楼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所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材料二:

    金砖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千百年来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世代相袭。陆墓(今作陆慕),在苏州齐门外北八里,临元和塘两岸,东濒阳澄湖。苏州的水特别清澈温软,这种温软饱满的水滋养的泥土也特别粘糯柔润,以这种柔润细腻的泥土烧造出来的砖瓦质地也特别精良。元和塘、阳澄湖、白荡湖环抱的陆墓镇及附近几个小村镇,一向以烧制砖瓦及其他陶器制品著称。陆墓镇附近许多村庄都以烧窑而命名,如砖场、北窑、南窑、乌窑里、俞窑、御窑头等。

材料三:

    御窑金砖的制作,是一门水火相济的艺术。水和火,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相济,刚柔相推,引起了世界万物的生息和变化。易经中的这一核心思想,到了姑苏相城的民工窑户手中,演绎成了七转得土、六转成泥、八月成坯和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的有着二十九道工序之多的水磨糯米一样的工夫。练泥流程之繁,制坯手续之细,焙烧技艺之精,用工费力之多,生产周期之长,标准要求之高,加上成品概率之低,使得这种看似与普通青砖无异的细料方砖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砖。

    材料四:独特的原料与严格的工艺,使成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似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若一块乌金,敲击时还会发出金属般铿锵之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用金砖铺成的地面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既可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又能把宫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更加富丽堂皇。

    材料五:造砖,刚柔相推,水火相济,变土为金。金砖造作,工序数十,历时一载。泥土历练之返复,做坯阴晾之繁久,火候温烈之拿捏,洇水速率之把握,皆应四时气候而动,依事理物律而行,是谓顺天道,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

(摘自互联网,根据御窑金砖官网、百度百科等改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②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

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作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竹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现代文阅读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