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课外阅读。

    走遍天下书为侣(lǚ)

    如果你独自驾舟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什么?一块大蛋糕、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书、一只画箱、一个八音盒、一只口琴……

    很难做出选择。至于我个人,我不要蛋糕,那东西一吃就没了。口琴比八音盒好些,因为你可以用它吹不同的曲子,而八音盒只演奏固定的几个曲子。我不带图画,因为我可以看大海上的景色。我也不带画箱,因为里面的纸总会用光的。看来,最后我要在口琴和书之间做选择。我相信我会选择(    )。

    一本书!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了,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那没什么关系。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是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会读书,而任何动物都不会,不管多么训练有素的动物也不会读书。只有人会读书。每逢读书时,你就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一个人的心声。在这个时候,你就开动了自己的脑筋,这是世界上顶有趣的事。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接着,我会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试图从书中找到以前忽略了的东西,并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如果世上每个人都有一本书,即便只有一本书(当然他们要能读懂),我相信,世界上就会少点儿麻烦。

    只要人手一本书。这不难做到吧?

    我们怎么开始做起呢?

    (1)读短文的第2 自然段,结合上下文思考,“我”会选择什么呢?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答案】
    (2)《新华字典》(第12版)中“顶”有11种解释(见下图),文中“顶有趣”中“顶”的意思是1。(填序号)

    dǐng顶(頂) ❶(一儿)人体或物体的最高最上的部分:头~|山~|房~。❷用头支承;用头~东西|~天立地(形容英雄气概)。引1.用东西支撑:用门杠把门~上。2.冒:~着雨走了。3.担当,担得起:出了事我来~|他一个人去不~事。❸用头或角撞击:~球|公牛~人。❹自下而上用力拱起:用千斤顶把汽车~起来|麦芽~出土来了。❺相逆,对面迎着:~风。❸顶撞(多指下对上):他气冲冲地~了班长两句。❶代替:~名|冒名~替。❸相当,等于:一个人~两个人工作。❹<方>直到:昨天~十二点才到家。⑩副词,最,极:~好|~多|~会想办法。⑪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两~帽子|一~帐篷。

    【答案】
    (3)【语文要素】“我”坐在船里,会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呢?请结合短文内容排序:1

    ①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

    ②找到以前忽略了的东西,并把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③品味最欣赏的片段,追问自己喜欢的原因。

    ④凭作者写书的方式判断作者是怎样的人。

    ⑤思考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

    【答案】
    (4)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题目中的“侣”指的是什么呢?
    【答案】
    (5)短文的结尾说:“我们怎么开始做起呢?”关于读书,你打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起呢?你会怎样做呢?请结合实际写一写。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3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单  简朴  简陋)的小草房。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一样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哀  悲伤  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在刑场上,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pō  bò)里。当时,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刚强如铁……她没有牺牲,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们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心里燃烧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火焰,情不自(jīn  jìn)地想从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捡点什么,从而寄托我们对英雄的思念。我想了想,弯腰采撷了一片最红的柞叶,小心地夹在我的笔记本里……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wěng)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mò)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