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①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②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于天下矣。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于垂成,时运固然。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节选自夏侯玄④《乐毅论》)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③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⑤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注】①燕惠王:燕昭王之子,太子时与乐毅有过节,即位后任用骑劫取代乐毅。②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重用乐毅,大破齐国。③骑劫:燕国将领,代乐毅为将后,被齐将田单击败而阵亡。④夏侯玄:字泰初,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学家。⑤穰苴:即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威王把他的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亦称《司马法》。
今乐氏A之趣或者B其未尽乎C而多劣之D是E使前贤失指F于将来G不亦惜哉!
①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②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