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四上 47、“飞翔之王”——蜻蜓

阅读理解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②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时,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于飞机。 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要挥动 30~50 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几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蜻蜓的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果飞机机翼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机翼就会折断。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依照翅痣,在飞机机翼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从此战胜了“颤振”,保证了飞机的安全。

(有改动)

(1)、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   )”。
A、先驱者 B、自动驾驶仪 C、飞翔之王 D、特技表演者
(2)、蜻蜓能够自由自在地飞,靠的是(   )。
A、薄而韧的翅膀 B、小而巧的身躯 C、翅膀上的翅痣 D、神经系统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蜻蜓的飞行技巧不如飞机 B、人们根据翅痣的原理,消除了飞机的“颤振” C、人们根据蜻蜓的飞行与构造机能发明了飞机 D、蜻蜓的“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要落后得多
(4)、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描写的是(   )。
A、蜻蜓可以飞得很快 B、蜻蜓可以飞得很高 C、蜻蜓的动作很灵巧 D、蜻蜓的动作很笨拙
(5)、阅读了短文,联系本学期学的内容和平时的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把昆虫特点“移植”到飞机上加以利用的例子?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多于 50个字)
(6)、请用横线画出两处你认为写得好或让你有疑惑、有启发的地方,标注上①②,并在下面写出相应的批注。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观云测天的神器一风云气象卫星

闫小娟

    1969 年以前,地球上空的气象卫星都是国外的,我国预报员得想办法接收国外的气象卫星资料用于天气预报。那时,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亲自批复下达了气象卫星研制任务,从此开启了中国科研人员研制气象卫星的历程。截至2021年,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9颗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分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类。①极轨气象卫星轨道高度有800多千米它绕着地球南北两极飞行每12小时无缝隙覆盖全球就像拿着相机对地球进行全景拍摄所以能够获得全球的观测资料。静止气象卫星轨道高度为35800千米,它在赤道上空,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基本一致,跟着地球一起转,所以相对地球是静止的,它固定地对着地球上的某一个区域进行观测,能够看到地球1/3的面积。就像拿着相机对着地球进行连拍,所以能够获得连续的观测资料。

批注①:画“____”的句子运用____和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极轨气象卫星。

    在我国气象卫星命名方面,用奇数号命名极轨气象卫星,比如“风云一号”“风云三号”是极轨气象卫星;用偶数号命名静止气象卫星,比如“风云二号”“风云四号”是静止气象卫星。在同一个系列的卫星里,又发射多颗卫星,用A、B、C、D表示卫星成功发射的先后顺序。比如,“风云一号”有A星、B星、C星、D星等。

    本文介绍一下风云家族中几个最先进的代表。一是“风云四号”B星,这颗卫星在2021年6月3日成功发射,是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为什么说最先进呢?这里有两个全球“第一”。②首先在这颗卫星上搭载了全球首个快速成像仪,能够对像暴雨这样的强对流天气进行1分钟的成像监测。其次这颗卫星的最高分辨率在全球首次达到250米从而使得地球上的风云清晰可见。二是“风云三号”E星,这是全球首颗在黎明轨道的民用气象卫星,在2021年7月5日成功发射。黎明轨道指的是在早晨6点和傍晚6点这两个时间段进行观测,它的观测资料将填补全球气象卫星在黎明轨道的观测空白,能够有效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

    我们也期待着未来新入团的气象卫星共同携手,继续发挥防灾减灾前哨作用,拓展风云家族全球服务的版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福祉安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删改)

高原生态的守护者与挑战者

[材料一]2023年暑期,中国独立创作生产的第一部反映雪豹及其生活环境周边生态的纪录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上映。随着该纪录片的上映,被誉为“雪山之王”的雪豹,从远山云霓的“隐者”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红”。《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体现了我国青藏高原日益优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生动地传递了绿色发展理念。雪豹还有一群特别的邻居朋友们,它们共同在雪山之境繁衍生息,和谐共处。藏狐、猞猁、狼、棕熊、斑头雁、高山兀鹫、岩羊等担任本片“主演”,还有鼠兔、藏獒、纵纹腹小鸮等众多可爱又有趣的小动物们也“客串”加盟其中,从陆地到天空,一直陪伴着雪豹。当地的牧民则给雪豹以最好的护卫。有了这些朋友,雪豹也不再显得孤单。

[材料二]①雪豹是高原上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由于生活在海拔高、气温低的青藏高原,相比其他“近亲”,雪豹的皮毛更厚、脂肪更多,看上去圆滚滚的。为了更好地在攀岩中保持平衡,它们的尾巴又粗又长,甚至可以变身“绒被”围在小雪豹身上。它们的圆脑袋上长着一对又大又亮的眼睛。小雪豹刚出生的时候,眼睛虹膜的颜色发蓝,就像两颗圆宝石。这样的头身比例加上大尾巴的组合让雪豹看上去萌点十足。

②“萌者”更是“猛者”。适合高原地形和气候的身体条件,让雪豹成为食物链中的“顶级掠食者”。雪豹爱好在晨昏活动,常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山上,其行动敏捷机警,善于跳跃。3~4米的高崖,雪豹可纵身而下;其单次跳跃最远可达 15米,最高可达6米。为了猎食,雪豹通常每天行走10~12千米,最长可达28千米。如果说青藏高原是一个江湖,那么雪豹就是“武林盟主”。雪豹处于青藏高原生物链的最顶端,被称为“雪山之王”的它们,是维护高原生态平衡的定海神针。

③近年来,藏狐丑丑的大方脸、小眯缝眼已经火爆全网,活跃在大家的表情包素材库中。“藏狐凭一己之力拉低了整个狐狸家族的颜值”,网友虽然这么说,对它们的喜爱却只增不减。空中“狠人”斑头雁被称为“世界上最能飞的鸟”。冬天的斑头雁生活在印度一带,等到繁殖期时,它们整个种群需要迁徙至青藏高原、青海湖,甚至内蒙古境内,平均飞行高度近10000米。斑头雁能在悬崖峭壁之上筑巢,为的是有效防止雪豹、藏狐等动物攀爬捕食它们的雏鸟。

(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三]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稍有破坏就会伤害甚至摧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数据显示,近几年,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雪豹数量明显增加。雪豹,看似是高原上的百兽之王,但实际上,它们捕食的成功率甚至连10%都难以达到。野生动物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已经举步维艰,更别提人类的捕杀、气候的恶化、家畜的侵袭、疾病的威胁,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挤压着它们的生存空间。

(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课外阅读。

人间至味是鲜咸

    ①细细的竹刷蘸水,轻轻往陶泥炉里一抖,再一抖,又一抖,水汽氤氲上来。贴在炉壁上的白白的饼,吸了这水汽,渐渐就变了颜色。不过10来分钟,香味便弥漫满室。嗅一嗅,是咸香,中间还带了一丝甜意。这就是金华的酥饼。
ㅤㅤ    ②人间至味是鲜咸。
    ㅤㅤ③其中的咸,来自梅干菜,这种又名“霉干菜”和“博士菜”的干菜,是青绿色的蔬菜经历了盐的腌制、太阳的炙热与风的干燥形成的。在那漫长的物资匮乏的岁月里,是许多农家赖以维生的下饭菜,以及许多浙中学子划粥断齑(jī)时的良伴,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存在记忆里家乡的味道——带着淳朴的泥土味的香。
ㅤㅤ    ④其中的鲜,来自猪肥膘,充满了卡路里的充实感,是饥寒光景里许多人梦中流口水的至高美食。最适合用来做馅的,当然是金华两头乌的肥肉。当它被饱含菜油的精白面粉裹了,贴在炉壁上,一点点被果木炭逼出脂油来,这十几分钟的煎烤使得猪肥膘有了浓郁的香气、诱人的色泽与松脆的口感,咬一口便可得大满足。
    ㅤㅤ⑤婺州公园边上,一间小小的酥饼铺,店门前放了两个圆筒状的陶泥炉。做酥饼的师傅姓朱,外地人,今年40岁。他20来岁就到金华做酥饼学徒了。学这一行的原因是,那时还很年轻的他,觉得金华酥饼特别好吃。
    ㅤㅤ⑥泡面、揉面、擦酥、摘坯、包馅、刷饴、撒麻……朱师傅一道道工序做得行云流水。
    ㅤㅤ⑦最考验酥饼师傅的工序,当然是烘烤。制作好的饼坯,要一个个手工贴到炉壁上,每贴一个就要弯一次腰,一炉约200个饼坯贴下来,腰都酸了。更不用说炉火的炙热,把人烤得满头满脸都是汗 , 在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的日子里,更是让人闷出一身汗 , 贴完饼坯,整个人都似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 衣裳尽湿。
    ㅤㅤ⑧小伙伴们总是会围在店门口,等着一炉酥饼新鲜烤出来,那种咸中带鲜的香味足以令任何一个淘气的娃儿安静下来,静静守候。刚烤出来的酥饼吃着烫嘴,却没有人在乎这个,一大口咬下去,可以看到白色的猪肥膘泛着油光,明明亮亮地在眼前忽闪忽闪……

(选自《金华日报》作者金璐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