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联考试卷

初一(1)班拟定在11月10号下午2:00,在教室举办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畅谈交友之道】从下列名言、诗句或是典故中,你获得了哪些交友启发?请选择其中一条谈谈。

①君子之交淡如水。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高山流水。

④管鲍之交。

(2)、【勇敢展示自我】活动前,老师安排你去邀请政教处的王老师来给此次活动作指导,作为学习班委的你将怎样跟王老师说?
(3)、【真情关心好友】初入中学,好友小明对繁忙而紧张的学习很不适应,前几次单元测试都不太理想,他对未来充满担忧,你该如何安慰、鼓励他,让他重拾信心?
举一反三
阅读

材料一: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是传说。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

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选自《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材料二:

四种常见筷子材质优劣全解析

材质

健康指数

木筷子

天然材料,无毒,不会发生氧化,不易变形,不导热,价格便宜。

更容易受到污染,容易发霉,需要杀毒灭菌使用,否则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

竹筷子

环保无毒,用起来比较轻巧,有韧性不易折断,尤其碳化竹筷不易发霉变质,是较为适用的餐饮工具。

外皮和内部差异较大,使用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

不锈钢筷子

耐腐蚀,不容易生锈,外观靓丽,精致大方,手感光滑亲肤,而且便于清洗,不易有食物残渣附着在上面。

容易导热,易烫手,与过酸、过碱的物质接触,易生出有害物质。

★★★☆☆

密胺筷子

无毒无味,不易碎裂,耐酸碱,对油脂、酸、碱及各种溶剂都具备优越抵抗性,耐温性好。

价格较高,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温炙烤会开裂。

★★★★☆

材料三:

近日,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了热议: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的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早在筷子的传承过程中,就有着一套使用礼仪。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这些,都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初衷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筷子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而传承也需符合现代卫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选自《“11.11”=“公筷日”,如何?》)

材料四:

公筷、公勺、夹子的外形尺寸

公筷公勺的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勺,便于印制(烫)“公筷(勺)”的字样(印、烫面应平整、光滑,便于清洁);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采用颜色区分,宜为白色或绿色(建议公筷优先选择绿色,绿色代表健康,与绿色食品对应,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公筷公勺的尺寸要明显大于普通筷子勺子(普通筷子标准长度为22~24厘米;普通勺子为15-18厘米),方便稍远距离的夹取或盛取,避免混用;夹子应为不锈钢等材质,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节选自《酒泉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