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 题类: 难易度:容易

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 ① 

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最早最深刻。他认为,凡担任领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只看书面报告。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② 。1930年5月,毛泽东花了10多天时间做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 ③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论断,并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坚持亲身到实践中去调查了解清楚情况,然后再下结论、作决断。经济特区创办后备受争议,邓小平说:“我要来看一看。”1984年初,他先来到深圳,深入商业区、工厂、蛇口工业区、渔民村等了解情况。他以自己亲自调研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作出给予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的结论,推动进一步搞好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

(1)、下列选项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里是交通要道。 B、我没向他要东西。 C、他要学习。 D、天要下雨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花红、柳绿用以形容(A)的春天景色,已为众人所知晓。绿,这极平常的颜色,(甲),则人们恐怕要惊诧了。花的家族中有墨菊、黑牡丹,这已极为罕见,绿花则更少。只是从书本上读到过洛阳牡丹花展中有绿牡丹。这绿牡丹,极为稀贵,人们也视之为珍宝了。

大兴安岭上有一种植物、普通的小灌木,名称却别致,叫作笃斯越橘,竟然也开绿色的花!穿行林区,踏着倒木和厚厚的枯叶,拨开丛生的白茅草,翻过山坡,在一片潮润的疏林间停下来。这是一片落叶松与白桦的混合林,林间一丛丛小灌木上,一片片椭圆形的绿叶,并无光泽,毫不显眼。我在灌木前蹲下,植株顶端恰与眉齐。忽然我眼前一亮:在枝头闪现的竞是一朵朵绿白色的小花。

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笃斯越橘,属杜鹃花科。人们惯于称为笃斯、句果、地果的便是它。它是大兴安岭上分布最广的浆采类的小灌木。不仅生长在潮湿的疏林间,而且还长在低湿空旷的句子里。我凝视着笃斯越橘,不禁神思飞越。洛阳花展与大兴安岭的不同,洛阳是千古花都,雍容华贵,如果有几片碧翠花瓣,则(B),便赢得无数青睐。而在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中,夺目的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这绿色小朵,并不能显其珍贵。藏在叶间,粗心的人几乎都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这普通的灌木和普通的花——这朴素的美,不容易被人发现。

这绿色的花结下了蓝紫色的浆果,你可别轻视它! 除了高丽果(野草莓),笃斯果是大兴安岭上最羡味的山果。它可生食,如拌以白糖,堪称佳肴;亦可熟用,略施烹调,便成果酱。(乙)。①内蒙古牙克石酒厂出的关味果汁“吉蜜斯”,②共成分就是用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③据说适量常饮此果汁有滋养强身之功效,④已成内蒙古名酒,畅销全国各地。

看着,听着,我眼前仿佛开放出一朵朵绿色的小花——这不为炫耀自己而溶于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朴素小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①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质量备受关心。②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③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④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⑤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⑥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⑦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⑧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时间变长,孩子们晚上睡觉时间普遍推后,晚上睡眠时间减少,(甲),下午上课时就很容易昏昏欲睡。老师们面对A的学生们,要想出各种招数来帮助学生“提神”。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午休就变得B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应做好居家的睡眠管理,尽量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乙),减缓学生白天长时间连续学习产生的疲劳。

近年来,随着教室空间和教育装备的改进,各地已涌现出不少学校午休“躺睡自由”的案例。创造条件让学生午休躺睡,获得更优质的午休体验,从技术、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妨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这一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好事、实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一个一个字音之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  )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得很。因此,说话总是词汇不多,结构采用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①____,词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②____,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且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做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③____。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小杨阅读《红楼梦》时,对小说中的“大观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名家谈大观园》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材料一:

①大观园遗址现在何处?旧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塑造大观园园林形象那样逼真如画,绝不是空中楼阁,凭脑子空想出来的,必有园林实物作它写作的对象。既有园林实物,它的遗址就不难寻找。

②有人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童寯著《江南园林志》说:“清乾隆初,袁枚购江宁隋织造园,改称随园……惟今已无迹可寻。”但现在还保存有反映随园景物的图画,可以从画面上看到随园园林的形象。清中叶时期绘的《载酒访随园》横幅是写实的画,画的中轴上方是一座三层楼阁,还有一带走廊及部分复道,隐约联系着厅堂院落。楼前一面池水,池的南方有岸有桥,池边还有亭榭及小山头、绿树、竹林。看上去完全不像大观园的山池布置及院落、厅落、桥亭等的安排。要说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不会使人信服。

③另一说北京城内西北角上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恭王府侧紧接另一王府;恭王府后园内西北角上又有泉水流入,沿着东墙下面一直通往东南角,转向正西。而《红楼梦》上说的大观园在宁、荣二府之后,也在两府之间;园内水源是利用宁府后院北墙角引来的活水,从东北山凹里引至西南上。但是大观园的建筑数目不少,规模甚大,而恭王府后花园只有几处旧院落遗址,说是像怡红院、潇湘馆、李纨住宅等建筑,实在牵强附会。

④大观园一进大门就是一带翠嶂,气魄不小;园地东面“山之高处”足以建凸碧堂赏月,池水深阔,能泛舟游园;园中建筑有殿堂、楼阁、佛寺、尼庵、庭院、馆庄,还有亭榭、长廊联系其间,远非私人园林可比。至于建筑形式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大门顶是“筒瓦泥鳅脊”,都像南方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大观园具有皇家花园的规模,又兼有南北园林的特点,说南京随园是大观园的遗址或北京恭王府后花园是大观园的实物,都是似是而非的。

⑤不过,北京、南京两地曹雪芹都住过多年,要研究大观园,这两处是值得考查的。大观园是用文学语言反映现实的古典园林建筑,是曹雪芹在生活实践中吸收当时的一般园林建筑的素材,通过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出来的园林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想在现有的古典园林实物或遗迹中去找出和大观园一模一样的,是找不到的。

(戴志昂《谈〈红楼梦〉大观园花园》)

材料二:

①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有过“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有人就说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是小说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尽管我完全不同意恭王府花园等于大观园这种简单模式,但说来又奇,许多人来到恭王府花园,却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大观园”[1]的感觉。②恭王府花园现名萃锦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后期,到了同治年间归恭王奕诉后,他对这

处府园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工程,而且调整布局,增置山石林木,有些地方可能按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意境作了设计。这个园林叫“萃锦园”是民国以后,奕诉的孙子溥心畲命名的。奕诉的两册手稿残本,都题作《萃锦吟》。还有奕诉的次子载滢在他的《云林书屋诗集》中,写了总题为《补题邸园二十景》的组诗和小序,详尽地介绍了每处景色的位置和命名特点,就有许多类似“大观园”[2]中的题景和描写。“大观园”里有四十多景,萃锦园没有那么多景,也可能比不上它的优美,但这二十景的名称却和“大观园”里的十分相近,有的完全相同,我认为这绝不是无心的巧合。

③倘若要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不妨像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样,进入“萃锦园”,选几处重点园景,对比着看看,两园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印证。

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搞“穿凿”“比附”的把戏。在此不得不再多说几句。这座府园有确切文献可考的,是清代乾隆四五十年间大学士和珅就某一废弃宅园遗址兴建的。现存有很多清代康熙甚或更早的建筑实物,这里一直要到同治年间才最后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此,这座府园连同它的园景题名,都是较晚才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萃锦园酷似“大观园”的奥秘所在。恭亲王奕诉也许就是个“红楼迷”。他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3]改建起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恭王府不是“荣国府”,萃锦园也并非“大观园”,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王府,具体而微的“大观园”[4]。何况它是北京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和艺术园林胜处。

(顾平旦《从艺术的“大观”到现实的“萃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