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阅读

【甲】

秋夜遇喜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蕾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乙】

醉后

【唐】王绩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丙】

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

【注释】①此诗即为作者归隐期间所作。②芸蕾:锄豆。③刈:割。④嵇康、阮籍:两人均为魏晋名士,嵇康曾写《养生论》。阮籍则因世风浑浊,常乘牛车,任其行走,至途穷,则痛哭而返。

(1)、【甲】【乙】两诗中,诗人的心境分别可以用诗歌中的哪个字来概括?
(2)、小文想把【甲】【乙】两诗中的其中一首归类到山水田园诗中,你觉得哪一首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3)、小文在阅读【丙】文时遇到了一些理解上的问题,请参考表格提示帮助她解释。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以为号焉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万物不能萦心焉

课内迁移法:故君子有不战(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知所

查阅词典法:①如同,好像;②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③如果,假如;④往,到。

(填序号)

(4)、请用“/”给【丙】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

(5)、五斗先生“以酒德游于人间”,【丙】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6)、仿照示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何为穷,而阮籍恸哭。

【示例】例句: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

分析:何足是“怎么能”的意思,语气强烈,意思是人生怎么能保养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嵇康《养生论》的不认同。

举一反三
色彩是沉默鲜活的语言,每一种色彩都是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凝视色彩,探索它的力量和意义。请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搭配与组合构成了独属于大自然的色彩美学。色彩美学属于美学范畴,主要研究不同色彩之间的和谐、平衡与美感的产生。

    大自然中的色彩美学主要通过颜色的分布和变化,打造出不同的画面和景色。例如,春天,草木开始抽芽生长,绿色逐渐成为春季景色中主要的色调之一。热而,这种绿色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色彩和色度。淡绿色代表新生的植物,浓绿色代表生机勃勃的生长,暗绿色代表葱郁的林荫和成熟的果实。这些“不同的绿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了自然界中的绿色画面。这一画面出现在人们的视觉中会产生宁静、平和与舒适的感觉,进而产生美感。此外,在大自然中,色彩的运用可以使不同的景色更加丰富生动。例如,夏季的晴天,透明的天空以及清澈的湖水是蓝色的,阳光和沙滩是黄色的,蓝色和黄色的对比能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夏季的美好和丰富多彩。总之,大自然中色彩美学及美感的形成主要基于色彩的分布与组合,而这些分布与组合也正是大自然的可爱之处。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善干运用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明活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的对比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刷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好社会的建签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为了使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柔、墨绿等色的梁杜,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夏天里常给人带来一种清凉感,令人不易烦躁。

【材料三】

    于漪先生在《往事依依》中如此回忆,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其实中国传统色彩从自然万物和天地四时中应运而生,经过文化征途的书写,洒着中华风雅和中国意境。让我们一同去体味诗词里的色彩:“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桃红色,又称“桃夭”,出自《诗经》中的“桃之夭天”,指桃花盛开时的粉红色,古人常用“人面桃花”形容美人的面庞。到了宋代,又有“桃红又是一年春”的说法,桃红色也是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代表了新生与希望。“蜘叶隐未实,累累楚江”,是古代浅黄色的代称,蜘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有时也用来指代荷叶的黄绿色。由于古人习惯用淡黄色的丝帛做书衣,所以细也是读书人指代书卷的专用词。“如分雁荡群青过,忽扶龙万玉来”。群青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色彩之一,也是古画中常用的矿物色,呈深蓝色,色感庄严、尊贵。在中国文化长河里,青花瓷、印花刺绣上都能找到群青的身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