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浙里特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样。”善医善计者为之。

(选自韩愈《医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英文字母。( )

忧其所A可恃B惧其C所可矜D善医E善计者F谓之G天扶H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其知所以为天下乎”中的“所以”意义相同。 B、“则群聚而笑之”和“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中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转折关系。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中的“传”字意义不同。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和“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中的“无”字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第一段肯定从古以来老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都有迷惑,需有“师”来解“惑”。 B、韩愈在《师说》第三段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和前文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观点相呼应。 C、《医说》一文认为四肢没有病害,就不必担心,有脉象就可以了。国家没有战乱,不必自夸,有纲纪就可以了。 D、韩愈在《医说》一文中纵贯古今,从夏商周到秦的兴衰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

(5)、《师说》和《医说》两篇文章均属于“杂说”,请简要分析说理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值四方多难,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初以父功 , 除太学博士。吏部尚书李神俊重收才学,奏授司徒记室参军。前废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草稿,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谓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年二十六。出帝初,又诏收摄本职,文诰填积,事咸称旨。黄门郎崔棱从齐献武王入朝,熏灼于世,收初不诣门。为帝《登祚赦》,云“朕托体孝文”,收嗤其率直。正员郎李慎以告之,深忿忌。时前废帝殂,令收为诏,乃宣言:“收普泰世出入帏屋,一日造诏,优为词旨,然则义旗之士,尽为逆人;又收父老合解官归侍。”南台将加弹劾,赖尚书辛雄为言于中尉綦俊,乃解。初,齐献武王固让天柱大将军,帝敕收为诏,令遂所请,欲加相国,问收相国品秩,收以实对,帝遂止。收既未测主相之意,以前事不安,求解,诏许焉。久之,除帝兄子广平王赞开府从事中郎,收不敢辞,乃为《庭竹赋》以致己意。寻兼中书舍人,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时出帝猜忌献武,内有间隙,收遂以疾固辞而免。其舅崔孝芬怪而问之,收曰:“惧有晋阳之甲。”寻而献武南上,帝西入关。武平三年(572年),收卒,朝廷赠其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选自《魏书・列传·卷九十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 , 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