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试题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李春学校李春校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最美的格桑花

    ①那年,他考取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他没有同学那样一进大学校门,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手机游戏……他日夜苦读,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全部课程。大三下学期,他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圆梦行动——到偏远艰苦的地方支教。

    ②他通过支救助学联盟联系好了贵州一所藏区村小。上一个支救的老师走了数月,学校迟迟找不到新救师,只好给学生放假。他的父母竭力反对:怕他耽误学业,怕他吃不了那个苦,怕他万一有个闪失……他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背上行李包,毅然踏上支教的路。

    ③先是坐火车,后是汽车,再是三轮车、摩托车,又经过两天徒步跋涉,他终于到达了那所山村小学。和很多有着支经历的大学生一样,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几间破旧的教室坐落在海拔两千七百米的山腰上,门窗上几乎找不到一面像样的玻璃,几块木板涂上黑漆算是黑板,阳光从破旧的窗户和屋顶破裂的瓦缝里出来……眼前的一切,让他恍惚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震惊、失望,种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④他走进救空,走到那些瞪着茫然的大眼睛却又顽劣无比的孩子们中间,走进那些宁可让孩子放羊也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庭中……几个月过去,一切都有了转变,那些辍学的孩子已经陆续返回学校。

    ⑤新鲜、忙碌、充实之后,另一种情绪溢满心头。手机没信号,电脑成了摆设,信息不畅,交通闭塞,一日三餐几乎顿顿土豆、白菜。每当下午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校园里空落落的,没人跟他说话,哪怕吵一架也行,孤独寂寞想家,像夜猫的爪子挠着他那颗年轻的心。

    ⑥闲暇时,他也会到学校周边的山岭上转转,去看邢五颜六色的格桑花。他知道,在藏民的心目中,格桑花是幸福之花、希望之花。漫步在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中,他陶醉了,心中燃起一簇簇火焰,点燃了他蓬勃的青春和梦想……

    ⑦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顿感失望。那天,他将自己心爱的钢笔落在讲台上,返回找寻却再也不见了踪影。那是他18岁生日时,一个好朋友送给他的礼物。显然,钢笔被班上哪个同学拿走了或者说偷走了。回想自己一腔热血,干里迢迢来到这里播撒知识的种子,学生却做出这样让他失望的事,他伤心,他恼怒,他失望……他想离开这里,回到熟悉的大城市……一连几天,他情绪低落,校园的操场上再也看不到他跑步的身影。孩子们像受惊的小鹿,愣愣地看着他,不知道老师这是怎么了。

    ⑧晚上,他在宿舍整理行李,然后坐等天亮准备离开。他正翻看着自己的支教日记本,其中的一句话让他顿时脸红:是男子汉,就要有为实现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勇气和魄力!他的眼前浮现出班上26个即将因为没人教到处乱跑的情况……他犹豫再三,解开了背包。

    ⑨教师节那天,当他推开门的一刹那,一股股浓烈的花香扑鼻而来。他看到,讲台上堆满了一束束格桑花,红的、白的……那么热烈,那么夺目。每一束格桑花都用一根细红绳认真地捆着。他一束束地拿起来,不多不少,整整26束!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那天的课就这样,在花海里开始了。他并不知道,此刻台下的角落里,有个眼皮红肿的孩子正怯怯地望着他。

    ⑩中午,在宿舍,当他解开最后一束花时,发现那支丢失数日的钢笔和一张字条,宇条上用歪斜的字迹写着:老师,对不起,我不该偷偷拿走您的钢笔。我弟弟身体残疾设能上学,听说您有一支漂亮的钢笔,他想摸摸……原想当天还给您,可他太喜欢了,所以一直拖到今天才给您……

    ⑪读着读着,他的眼睛湿润了。他为自己一时冲动差点冤枉了孩子而羞愧,更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惶恐。他轻轻捧起那束格桑花,静静地看着,唤着。那一刻,他眼前浮现出一张,不,是26张两腮满是高原红的可爱的笑脸。每一张笑脸就像一束恪桑花。那是他见过的最美的格桑花。

    (节选自2024年第i期《青岛文学》,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梳理井概括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长途跋涉后看到学校的一幕,他感到1→生活单调,交通闭塞,他感到2→钢笔丢失,他感到3→收到字条,他感到羞愧、惶恐。

    【答案】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及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加横线的句子。
    【答案】
    (4)格桑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深层寓意?请结合文本作答。
    【答案】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②段写他父母力反对他支校,主要是出于对他的关爱。 B . 第④段通过学的孩子陆续返回学校侧面表现了他支教付出的努力。 C . 第⑦段孩子们像受惊的小鹿看着他,主要是因为他太凶了,害怕他。 D . 第⑧段他看到日记本上的话和想到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情景最终决定留下来。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粽子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 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 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 , 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阅读《宜居城市》,完成小题。

    宜居城市

           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国际组织经常举办评选宜居城市的活动,评选出来的宜居城市各具特色。

           ②一般来说,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③首先,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拿大的重要港口城市多伦多,被人们认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花木欣欣向荣,夏季海滩阳光灿烂,深秋树木艳丽多彩,冬日冰雪充满神奇。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蓝天澄澈,空气新鲜。每到七八月间,紫色的薰衣草装饰着翠绿的山谷,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整个小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温馨和惬意。

           ④其次,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美丽的多瑙河畔,维也纳老城保存着大量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内部的卫生设备、供水、供暖、排污系统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改建,但其外部却始终保持原样。虽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些被破坏的建筑也仍然按照原样进行修复或重建。维也纳的新建筑则集中在老城之外,现代气息浓厚。这样的原规划则,使这座城市兼具古典与现代气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一个地少人稠的城市,但是,与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不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交通网覆盖面广,发达高效,人们出行方便快捷。,这样的城市,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⑤第三,宜居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建筑宏伟,收藏着数量众多的艺术精品。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人们提供了芭蕾舞、戏剧、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世界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墨尔本拥有全澳洲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它和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弗林德斯街火车站等共同显示出这座城市辉煌的人文历史,令人驻足赞叹。墨尔本还以时装、美食、娱乐及体育活动著称。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⑥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舒适、惬意的享受;合理的城市规划,给人以有序、便利的感觉;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浸染,让人们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舒心、安心、放心。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一个医生嘴巴尖,天天出诊到林间;敲敲听听多仔细,要动手术把头点。这个谜语猜一种动物,谜底是啄木鸟。

        啄木鸟有极为高超的捕虫本领,它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很像木工用的凿子,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它的鼻孔上覆盖着保护性的刚毛,可以防止碎土屑飞入鼻孔。它们用嘴敲击树干,在寂静的林中发出“笃,笃……”的声音,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先将树皮啄破,将害虫用舌头一一钩出来吃掉,将虫卵也用粘液粘出。当遇到虫子躲藏在树干深部的通道中时,它还会巧施“击鼓驱虫”的妙计,用嘴在通道处敲击,发出特异的、使害虫产生恐惧的击鼓声,使害虫在声波的刺激下,昏头转向,四处窜动,往往企图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这里的啄木鸟擒而食之。它们一般要把整株树的小囊虫彻底消灭才转移到另一棵树上,碰到虫害严重的树,就会在这棵树上连续工作上几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虫为止。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操作路线也很科学,工作时总是围绕着树干螺旋式地向上攀登,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又不会有所遗漏

        啄木鸟啄食的害虫包括森林中鞘翅目的象甲、伪步行甲、天牛幼虫、金龟甲,鳞翅目的逼债蛾、螟蛾,以及花蝽象、臭蝽象、蝗虫、蚂蚁、蛴螬、小囊虫、天牛幼虫、蛴螬、白蚁等。

        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极快,几乎是音速的两倍,这样它的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但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原来在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减低了震波的流体传动,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这种精妙的防震设置原理,给防震工程学提供了安全运动防护帽和防震盔的正确设计方案,现代的防护帽都具有一个坚硬的外壳,里面为一个松软的套具,它们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帽中再加上一个防护领圈,以防止在突然碰撞时造成旋转运动。

        啄木鸟是当之无愧的“森林卫士”或“树木医生”。在我国的一些古书里,很早就有关于啄木鸟啄木食虫的记载,例如《禽经》中有“ 志在木”,《异物志》中有“穿木食蠹”的记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指出:“此鸟斫裂树木取蠹食故名”,还指出:“(啄木鸟)刚爪利嘴,嘴如锥,长数寸,舌长于嘴,其端有针刺,啄得蠹,以舌钩出”。此外还有“南山有鸟,其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惟志所欲,性清者荣,性浊者辱。”,以及“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为君除蠹害,莫嫌无事不频飞。”等歌咏啄木鸟的诗作,可见啄木鸟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

    吉祖英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市,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756年竣工,至今已有222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宫内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还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凡尔赛宫的修建,有一段历轶事。1661年,居住在陈旧的凡赛纳宫和枫丹白露宫的路易十四,应财政总监大臣富盖邀请,去他新建的府第赴宴。富盖府第的富丽堂皇触怒了路易十四。三周之后,路易十四以贪污营私之罪将富盖投入监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嫉妒的心理促使路易十四做出兴建一座豪华皇宫的计划。凡尔赛宫的建造者,几乎全部是给富盖修建府第的人马,因此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一度曾是法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凡尔赛,在大革命后变得默默无闻了。到了19世纪下半叶,它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此外,1856年3月,俄、英、法等国在此签订了《巴黎和约》。1919年6月28日,在镜廊里,法国及英美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有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南北宫和正宫底层自路易·菲利浦起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他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元首和外交使节。

    (因教材版本不同,对原试题进行了部分改动。

    ——编者注)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