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嘉绿苑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校广播站准备开展一期以“奇思”为主题的广播节目。请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任务。

寻找隐身草

夏天,楚国的一位书生一直在树下寻找捕蝉的螳螂。他读《淮南方》时,看见书上有个句子,“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他想,螳螂躲在树叶后捕蝉却不知不觉,大概是这树叶可以隐形吧,这不是自己找了许多年都没有找到的隐身草……

看到《古小说钩沉》中的这个故事,我想起小时候寻找隐身草的往事。狗尾巴草、车前子、马鞭草、马齿苋、灰灰菜、蒲公英、蓍革……我小时候割草放羊,识得上述异花野草,但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我不认识的隐身草。村里的驼背爷爷说,谁拿到隐身草,谁就可以隐藏自己,无论干什么,别人都看不见。隐身草成为一群乡村少年追寻的梦想。田埂沟渠上,我和小伙伴们寻找隐身草,却总也找不到。

在一个清亮之夜,驼背爷爷一边卷烟,一边慢悠悠地说:“你说隐身草……有一句话叫‘不传六耳’,知道吗?”那时我正读《西游记》入迷,就学着孙悟空拜师时的话说:“此间更无六耳,只弟子一人……”

驼背爷爷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惊动了附近的一头驴,那驴昂扬大叫。爷爷的耳朵动了动,说:“你说此处无六耳?这是什么?”

“牛马驴骡的耳朵也算吗?”

“当然。它们听见了,不小心说出来,草就听见了,草听见了,藏在众草的草神就听见了,草神听见了,隐身草就隐身别处了。”

那夜,周围没有“六耳”,油灯明灭,花也睡去。驼背爷爷压低嗓子告诉我:“知道隐身草在哪里吗?有个神仙告诉我,草窝藏神草,喜鹊窝里藏有隐身草。”

“那么多树上都有喜鹊窝,隐身草在哪棵树上的喜鹊窝里?”

“不在柳上,不在槐上,在杨树上。”

“杨树?”

“不是一般的杨树,是有九个喜鹊窝的杨树。”

“九个喜鹊窝,隐身草在哪个窝里?”

A.爷爷四下看看,对我耳语道:“记住,隐身草在九个窝中最上面的那个窝里,此事

不传六耳,唯我你知道,若是别人知晓,隐身草就隐身别处了。”

懵懂少年,心怀绝密,开始寻找隐身草。那些日子,我跑遍方圆数里,找到了有三个喜鹊窝的杨树,有四个斑鸠窝的槐树,有棵柏树上有六个乌鸦窝,有棵椿树上有八个窝,上面有五个喜鹊窝和三个杜鹃的窝,却没有找到一棵有九个喜鹊窝的杨树。我没有放弃,相信总会找到那棵有九个喜鹊窝的杨树。

赵南星的《笑赞》中也讲了一个隐身草的故事。有个人拿一根草,吹嘘说这是隐身草:“知道什么是隐身草吗?就是你把它拿在手中,你想干嘛干嘛,旁人都看不见。不信,我试给你们看。”说罢,走上集市,如入无人之境,上前拿起人家的一串钱,大摇大摆地走了。钱的主人一看,这还了得,追上前去,捉将起来,给他一顿拳脚。挨打的这位手里还举着那根草,得意地说:“打任你打,只是看不见我。”这也是一个被隐身草迷着的家伙。进入冬日,树叶尽落。在离村五里的小树林中,我看见一棵长满鸟巢的杨树,激动得连忙扶住一棵树,树在摇动,我稳住自己。B.定睛看去:是的,杨树£是的£鸟窝£是的,喜鹊窝。数一遍,八个喜鹊窝;再数一遍,九个喜鹊窝,太好了,终于找到了。一阵风起,吹乱树枝,九个窝变成十个。换个角度再数,还是十个,怎么会是十个呢?数了不知多少遍,那棵杨树上最终是十个喜鹊窝。我不甘心,去问驼背爷爷:“我找到一棵杨树,上面有十个喜鹊窝……”爷爷打断我的话说:“九个,必须是九个。不然,纵是你有偷天妙手,也找不着隐身草。”

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讲述了王明与隐身草的故事。王明本是去寻找凤凰蛋,结果在树上发现一根灯草。他正比划着,一位樵夫路过,抬眼看见树上有个人,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不看见。樵夫一想,这是神仙啊,连忙磕头叩拜。据说这个隐身草,为王明后来建功立业帮了大忙。

我后来多次去小树林,看望那棵杨树。希望有一家喜鹊搬走,树上只剩下九家喜鹊。结果是,又有两家喜鹊在上面搭窝。

少年的梦想没有实现,长大后继续寻找——书中找隐身草,找到的是“笑话”,还有神话。除了王明无意间找到隐身草的个案,好像还没有第二例找到的。如今,我明知道隐身草是个传说,恍惚又觉得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天地间应该有这样一种神奇的草。现在,“找到”了隐形飞机,“找到”了隐形军舰,古人的许多梦想都实现了,难道还不能“找到”一株隐身草吗?没准有一天,真的可以找到那神秘的隐身草。为此,我怀揣梦想……

(节选自《北京日报》,作者胡松涛,有删改)

(1)、编辑组对选文放入哪个栏目播报有不同的意见,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栏目,并说明理由。

A.哲里有思 B.心灵驿站 C.自然探秘

(2)、请结合“提示”,参与讨论。

温馨提示:广播稿的编辑文字尽量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还应考虑时间限制、听众对象。

选文多处引用故事、传说,编辑组认为没有必要。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3)、编辑组想给选文中的驼背爷爷编写评语,分享给听众。请参考示例,编写一句评语。

示例:阿长,一位粗俗愚昧,却朴实善良,深深关爱儿童的保姆。

(4)、编辑组在稿件中发现划线B句缺失了标点符号,请你根据选项为划线B句选择合适的标点。
A、, 。 , B、! , ! C、, ; , D、; , ;
(5)、小语想邀请你参与播音,根据稿件划线A句,请你从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等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6)、“隐身草成为一群乡村少年追寻的梦想”,收听这个节目后,你觉得少年是否应该追寻“隐身草”呢?欢迎来投稿,我们会将你的心声说与大家听。请结合选文和生活经历,围绕“奇思”谈谈收听后的感悟,给广播站投稿。

要求:观点明确,恰当使用论证方法,15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摔倒

    入夜的公园,看小孩学轮滑。都是学龄前的孩子,戴着头盔,小细腿上绑着护膝,穿好了轮滑鞋,全副行头,站成一排。家长们站在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家孩子。

    只听教练喊道:“预备,开始!”我以为他们要开始滑了,没想到那些孩子朝着右前方,齐齐地、狠狠地摔倒在地,我吃了一惊。教练却大声鼓励:“漂亮!再来一次。”

    原来学轮滑,在开滑之前,必须先学习摔倒,这是基础课。学会了,不怕摔了,摔不坏了,方可开滑。

    可是,现在的家长们都舍得吗?

    仿佛是为了印证我的疑问,马上有孩子大哭起来,还有家长赶紧过去安慰,乱作一团。一个女孩开始还笑着,忽然发现手臂上出了点血,立马就用海豚音哭出声来了。

    教练麻利地掏出创可贴,给女孩贴好,看不见血了,女孩破涕为笑。

    我是来公园散步的,绕了一大圈再次经过时,发现孩子少了几个,是不是被家长领回去了?

    孩子们进步神速,没过几天,那个海豚音女孩已经能满场转了,穿着一件薄纱披风,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教练还是那个小伙子,学轮滑的孩子已经换了一批。上次那些孩子,他指给我看,都在满场“飞”了。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都能学会吗?”

    “都能!至于快慢,除了能力差异,主要看家长们的态度。一般来讲,有父亲陪同的,学得最快。”教练指指海豚音小姑娘,“                   ”学习摔倒,原来那么重要,学会了才能保护自己,遇到意外也不至于受伤。但要不是学轮滑,你会让孩子学习摔倒吗?如果必须学,你会是什么角色,是“父亲”,是“母亲”,还是“保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