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东湖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水浒传》文本节选,完成各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

施耐庵

    ①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原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抑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②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③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殷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④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古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对加点词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六月十五日生辰。

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

③这干系须是俺的。

④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苦。

A、①赶②真的③责任①如此  B、①取道②确实③关系④这样  C、①赶②真的③关系④真的 D、①得到②这样③责任④确实
(2)、《智取生辰纲》一文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①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②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③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④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3)、请根据小说情境,研读选文第②段的对话内容,具体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4)、参照下面链接材料,研读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仔细体会它蕴涵了哪些意蕴。

【链接材料】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元明时期的古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如“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了带有印信的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上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了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了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演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像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只有精读细读,才能体会出其中意蕴。

(5)、“智取生辰纲”,用“智”是关键。请结合选文之后发生的内容,分析并选择下面的情节分别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个计策。

①伪装客商②走小路③林中休息④不肯卖酒⑤吴用下药

A.欲擒故纵 
B.暗度陈仓 
C.釜底抽薪 
D.浑水摸鱼 
E.瞒天过海 
F.以逸待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殉情的岩鹰

宋伯航

    ①在西北边疆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人家,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凡牛马羊牲畜较多的牧户都要豢养猎鹰。其益处一是在放牧时,猎鹰看护畜群防备狼害突袭向主人鸣叫报信或捕食草原蛇鼠之用;二是当作闲暇时放鹰娱乐之用。尤其是牧主人把儿女们抚养长大并各自娶妻嫁夫成家后,一般在与儿子儿媳分家时,必须送上一只猎鹰。在柯尔克孜族人心中,不仅视鹰为一种家当,还视鹰如生命般珍贵。

    ②居玛洪老人准备给二儿子分家,让晚辈独立另过日子,可老人的心中除了父子二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难以割舍之情外,一直闷闷不乐,至今还没有亲手捉一只鹰送给儿子。为了却自己的心愿,就在一个月以前,老人独自骑马早出晚归,一门心思要捉一只雏鹰送给二儿子。老人在三十里外的深山里,寻到了他所要捉的雏鹰目标,但由于雏鹰太小,需待其羽毛丰满快要试飞时才能去捉,所以老人迟迟未去捉回雏鹰。

    ③这天一大早,老人备好马,带上二儿子一同前去捉鹰。父子俩来到深山的一座悬崖峭壁前,老人让儿子在崖壁下守候,自己带上护头罩腰系绳索攀登到悬崖上,他要亲手去捉崖壁上鹰巢里的那只雏鹰。眼看老人快要接近鹰巢时,突然一只雌鹰从崖对面的森林里朝老人直飞而来,雌鹰嘶鸣着扑向老人。有五十多年捉鹰经验的老人,很明白雌鹰的举动是在保护孩子不被人抓走或受到意外的伤害。

    ④雌鹰凶猛的张开利爪打着回旋冲向老人,老人因受到雌鹰的攻击而未能接近鹰巢,雌鹰拼命地在峭壁的巢穴前俯冲着,撕心裂肺的鸣叫着,老人依然艰难地向鹰巢靠近。雌鹰使尽力气勇猛地冲飞阻挡,也许是雌鹰救子心切,在奋力直扑老人时,一头撞在崖壁凸起的岩尖上,掉下了山崖。在山下守候的儿子见雌鹰掉在不远处的乱石中,赶忙近前一看,这只雌鹰满身鲜血淋漓,已断气命亡。

    ⑤雌鹰出乎意外地撞击岩石而死,使山崖上的老人顿然心惊一颤,雌鹰的死,使雏鹰没了保护,老人可以趁机轻而易举地从鹰巢里捉到雏鹰,老人向儿子摆摆手,今天就不捉了,等两天再来捉吧,老人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父子俩骑上马空手而归。

    ⑥等到第三天,父子俩再次来到山崖前,令人不解的是在前天那只雌鹰死去的乱石堆旁,一只雄鹰也撞岩而死,掉在死去雌鹰的不远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但老人心里十分清楚,也是他料想之中的结果。父亲向儿子解释,这是草原上鹰的一种稀少种类,叫岩鹰。这种鹰有着凶猛、机智、果敢、忠诚的特性,如果捉到雏鹰拿回家驯养,必定成为草原上一种特别优秀的猎鹰。除此之外,这种鹰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若配偶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会为对方不惜生命而殉情离开世界。我们现在就把这对岩鹰夫妻挖土埋掉,今天该把岩鹰的孩子带回家驯养了,今后你要把它们的孩子当成你自己的孩子来细心护养。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慨万千。

    ⑦从这对岩鹰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人性的光芒,这就是爱,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相依为命,共同生存,一旦对方意外逝去,而另一方也殉死以报,岩鹰的爱,也许能让我们从中得到人性悟彻的启发。

(选自《意林》2015年第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有一段时期我正在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想要解释存在我心中已久的疑问。疑问是这样的:刚刚从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总是把第一个碰到的生物认作是自己的母亲,并且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她;但是水鸭子就不同了,凡是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总是极其羞怯,难以接近,每次一出壳,就赶紧逃开,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这是什么缘故呢?

    ②记得有次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香鸭代孵,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们抓了回来。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不过白鸭的叫声却和水鸭一样──这是因为农场的家鸭原是由野鸭驯养而来的,在这段驯养的过程之中,野鸭羽毛的颜色和身体的形状都已大变,但是叫法却还保持原样。

    ③我因此得到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布什的诗句正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

    ④于是我立刻着手去做这个实验。就在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的猜想因此完全得到证实: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

    ⑤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⑥小鸭子和雁鹅不同,小鸭子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带它们真是累人的差事。想想看,我不但得蹲在地上爬行,还得不停地嘎嘎地叫,这真不是好玩的。

    ⑦不过为了探求真理,也只好忍受这种考验了。所以,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好孩子,你忙,你提笔远不如弹琴那么容易。________________我也忙,可是我十分钟一刻钟就能给你写上一张纸。只要你不嫌繁烦,我可以经常跟你谈天,譬如听我独白。只要你的静默不是为了病,我绝不多操心。

一九五四年二月四日

    接十七日信,很高兴你又过了一关。人生的苦难,theme(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s(变奏曲)而已。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可以比较冷静。古语说得好,塞翁失马,未始非福。你比一般青年经历人事都更早,所以成熟也早。这一回痛苦的经验,大概又使你灵智的长成进了一步。你对艺术的领会又可深入一步。我祝贺你有跟自己斗争的勇气。A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日

    多少天的不安,好几夜三四点醒来睡不着觉,到今日才告一段落。你的第八信和第七信相隔整整一个月零三天。我常对你妈说:“只要是孩子工作忙而没写信或者是信在路上丢了,倒也罢了。我只怕他用功过度,身体不舒服,或是病倒了。”谢天谢地!你果然是为了太忙而少写信。别笑我们,尤其别笑你爸爸这么容易着急。这不是我能够克制的。天性所在,有什么办法?以后若是太忙,只要寥寥几行也可以,让我们知道你平安就好了。等到稍空时,再写长信,谈谈一切音乐和艺术的问题。

    你为了俄国钢琴家(指著名钢琴家Richter【李赫特】)兴奋得一晚睡不着觉;我们也常常为了些特殊的事而睡不着觉。神经锐敏的血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常常劝你尽量节制。那钢琴家是和你同一种气质的,有些话只能加增你的偏向。比如说每次练琴都要让整个人的感情激动。我承认在某些romantic(浪漫底克)性格,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无可避免”并不一定就是艺术方面的理想;相反,有时反而是一个大累!为了艺术的修养,在heart(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B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

    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本无须逢人请教,再在你我之间讨论不完,只因为你的技巧落后,存了一个自卑感,我连带也为你操心;再加近两年来国内为什么school(学派),什么派别,闹得惶惶然无所适从,所以不知不觉对这个问题特别重视起来。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些有名的virtuoso(演奏家,演奏能手)也犯的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

    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孩子,勇敢些!别怕!别踌躇!而最要紧的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一乱,精神决不可能平静。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房间里的大象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③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国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④"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成百上千个人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开会,但谁都明白这个会只是个橡皮图章而已,在那个会议厅里,同样站着一只大象。

⑤有些时候,对于"大象"的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害怕:人们害怕权力、高压让现有的好处打折,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甚至害怕在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上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害怕肉体上的暴力伤害。

⑥其实,还有些时候,人们所害怕的,更是精神上被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园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凝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菌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⑧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落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对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文革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⑨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阅读

父亲的肖像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一九八六年的腊月,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②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留给我们的印象儒雅潇洒,从无老态。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家人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是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如罩一般凶猛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时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⑦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举行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沈姐的语文课堂。记得曾听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也还在,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三十二年了。

(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