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风有信 花不误

卿闲

①院里笼罩着淡蓝色的烟霭,这是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杏花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开了,而且绽放得那样浓烈,在蒙蒙的雨丝里更显得莹润秀雅。这样的雨天,人们都不愿意撑伞,大概是怕破坏了这烟雨朦胧的诗意吧。

②我家的小孩背着书包,站在停车棚旁边的一棵杏花树下,静静地仰望着满树明丽的杏花。我们坐在车里看着他,虽然我要赶时间去上班,孩子要赶时间上学,却没有忍心打扰他。

③“让他看一会儿花吧。”孩子爸爸说。

④孩子心里肯定也知道早上时间的宝贵,还是愿意停下来欣赏一会儿花开的美。刚才在早饭的餐桌旁,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兴致盎然地和我们玩飞花令的游戏,孩子一口气说出很多春天的诗句,有些连我都接不上来。其中提到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许正是杏花的诗句,让他看到杏花时,心里荡漾起诗意的情绪,感到欣喜和亲切吧。

⑤这个春天,孩子很是忙碌,主动要用功读书。他被学校选中要参加诗词比赛,一边是繁忙的功课,一边要大量地背诗。他没有喊累,而是神采奕奕地投入诗词比赛前的准备。晚上作业完成后默默背诵,早上他卧室的灯又先亮起,他又在背诗了。他告诉我,怕自己起不来,定了两个闹钟。今天早上,他坐在餐桌旁吃饭,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他越来越喜欢诗词了。

⑥想起前段孩子被选上参加诗词比赛的那天,我们去接他,从来没见过他那么高兴,开心地唱着“春风得意马蹄疾”。说起被选上的缘由,在刚开学的才艺展示课上,他洋洋洒洒,抑扬顿挫地背了一首《将进酒》。老师问他还会哪些,他又背了《从军行》《蜀道难》。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同学们都觉得他诗词积累得多。

⑦孩子对同学说,我能被选上,得好好谢谢我老妈。那天,孩子对我说起这些时,我心里自豪,但更多的是欣慰开心。像是自己犹犹豫豫的想法,一直提着惦记着,终于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那种轻松透彻的喜悦。

⑧因我对诗词的喜爱,假期时便让孩子背诗。相比于听故事、做手工,背诗是很有些费力的事。假期时间充裕,我给他选了一些比较长的诗,有些字他还不认识,字句也不理解,我又没时间一点点教他,就让他查字典,看注释。这对一个孩子确实有点难度,况且那时的他对诗词并没有兴趣,也考验着他的耐心。在我的要求下,他又不得不做。我又总是抽查,他只好不情不愿地背着。

⑨有时候,看孩子背得吃力,我就想撒手,让他自由自在地玩吧,去做自己喜欢的。尤其是看到很多人说,父母不要把自己喜欢的强加给孩子,又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是也反感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希望吗?可是,当回首从前的时候,又懊悔自己浪费了大好光阴,没有好好听父母的话,甚至希望父母对自己更严厉些,这样就能多学点知识。人总是这样,错过了,才知道珍贵,特别是光阴,该读书的少年时光,就要好好读书,然而往往这些只有长大了,人世里一番历练,尝些苦头后,才会明白。况且年少时,记忆力最好,现在背会了,不容易忘。我现在就不行,背了很快就会忘记,知道诗句的好,就是记不住。大概现在面临的问题多,心思不清静了。

⑩我就是在这样的矛盾里徘徊着,纠结着,但也在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⑪一个假期过去了,倒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孩子会背了不少长诗,他慢慢对诗词有了一些好感,尤其喜欢李白那样豪迈潇洒有气势的诗歌。时常,他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像唱歌一样唱出一些诗句。听着他得意地诵诗,我知道他已经找到了快乐。

⑫陈忠实先生决定走文学这条路时,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总是写着这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⑬我想,只要耕耘,多多少少会有收获的。只要坚持,就会花开。现在院子里,不仅是杏花开了,海棠花也开了,很多花都在信守着约定,如期绽放。“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个信字,就是我们的诚挚,我们执着地努力和耕耘。

(选自《湛江晚报》)

(1)、有同学说要制作一个男孩学习诗词的心路历程图放在文章前,请你根据提示补充。

对诗词不感兴趣,不情愿背诗词→→很高兴被选上参加诗词比赛,越来越喜欢诗词

(2)、有同学认为第①段有些多余,可以删掉,你认为呢?
(3)、有同学说文章的主旨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把文题改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不好?为什么?
(4)、《班级周刊》设有下面四个栏目,你认为将这篇文章编入哪个栏目最合适?请具体说说理由。

栏目一:家庭教育栏目二:诗与远方栏目三:人生感悟栏目四:人性光辉

举一反三
阅读《最贵的贵族》,完成文后题目。
       ①如果有谁可以被称为贵族,那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向他们,向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致敬。
       ②走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见穿得脏破的收废品的老人,戴着一顶糟了檐儿的草帽,摇着用牛皮纸扎成的鼓,用一脸灰尘衬着道路两旁的绿草如茵。三轮车是满满当当的,最下面是废纸。角落里稳稳地塞着啤酒瓶子,蛇皮袋里是压扁了的易拉罐。还有鞋底子、锈铁块、水泥包、热热闹闹却又默默无言地聚在一起。也常常看见有卖水果的小贩,小心翼翼地拎起一串串的葡萄,择着那些裂了口或压出水儿的。每串拎过之后,都要掉下几颗好的,他们会放在身边的碗里,用报纸盖上。这些葡萄洗洗是能吃的,他们不会扔掉。然而他们舍不得吃,孩子放学后来帮忙看摊子算账,这也是一个打发的零嘴儿。整好了葡萄,再把其他的水果也整一遍,个儿大的颜色亮的放在外围,小的蔫儿的放在里面。一边整一边用扇子赶着飞来飞去的小蝇。看着街上穿梭的人流,我发现他们的眼神常常是宁静和茫远的。
        ③每次看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难过。
        ④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每天能赚多少钱,他们的亲人和他们的关系怎样,多长时间能够喝一回酒,吃一回肉,水费多少,电费多少,孩子们的学费又是多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他们都是为生计操劳和奔波的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离浮艳的享受和轻飘的快乐最遥远的人。
        ⑤我不能不难过
        ⑥确切地说,我也不知道我的难过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要难过呢?为他们。我并不认识他们。他们与我无关。即使他们不幸福,我也并不是他们不幸的理由。何况他们的现状对他们自己来说并不见得不幸福。——尽管,从表象上看,我比他们的生活质量要好。
        ⑦那我还有什么理由要这么难过呢?
        ⑧可我就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难过。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这难过是因为自己的善,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质朴,或者自己其他什么美好的品性。总之是自己比较满意的趋向。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明白,我的难过其实有着那么可耻的自私。——我之所以难过,只是因为:我的亲人也曾经过过这样的生活。我的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父辈虽然开始到城里读书上班,但农忙时总要请假让背影在田野间穿行。我的兄长,我的姐姐,都曾在这种生活里行走,他们在乡村盛夏的街头卖过啤酒,在冬夜昏黄的灯光里学过裁剪……我怎么可以在上文矫情地说:我不认识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与我无关?我怎么可以荒唐地默认那种说法: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我已经成为了那第四代人?
        ⑨我是这种生活深埋下的一粒种子,现在我的枝叶虽然已经超过了它的地面,但我的根还在。而且愈加深壮起来。这种生活浸泡在我的血液里,筋脉里,一直一直。我永远不会成为贵族。不会。而且我也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被农民脚下的土地和农民手中的庄稼养活的世界上,会有什么和他们相距十万八千里的真正的贵族。
        ⑩如果有谁可以被称为贵族,那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向他们,向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致敬。在低下头的时候,我们的心在最大程度贴近土地的时候,我们或许才有可能稍稍靠拢了他们——他们这些最贵重的群族。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

张洁

①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②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③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④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⑤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⑥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⑦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⑧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⑨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⑩“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⑾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⑿“你等我长大嘛!”

⒀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⒁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⒂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⒃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⒄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⒅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⒆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⒇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21)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22)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23)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24)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阅读

诗歌创作课

明前茶

①文珠老师分配到这所乡镇中学刚满一学期,校长就要求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要开一门选修课。分配给文老师的,是诗歌创作课。

②为了备课,文老师把有关诗歌创作入门的书都买了回来,研究如何上好诗歌创作课。然而,一到课堂上,看到这拨儿孩子亮晶晶的黑眼睛中,有质疑,有期待,还有一丝讪笑,文老师满腹的大道理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她只好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我的奶奶”,然后交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诗歌创作的标题。

③下面一片嗤笑声。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难道要写一首诗,歌颂祖孙情深?这太没劲了……”文老师笑着说:“不,我要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奶奶发脾气的时候……”

④这一下,孩子们可有话说了。

⑤有人举手,声称奶奶这会儿准在集市上跟人吵架呢。“那些不知足的买菜人,会把翠生生的蔬菜剥掉一层,才肯称重,那可是奶奶千辛万苦种出来的菜。奶奶气坏了,会一手抓住顾客的马甲袋,一手拽着别人猛掰菜帮儿的手,非要讨个说法,问剥下的菜叶能不能吃,这是不是浪费。奶奶卖完菜,会挑着买菜人剥下的菜叶回家,她用这些菜叶烧菜粥、煮面条,一样好味道。奶奶总是说,不要认为只有菜心才甘甜细嫩,浓霜露水都泼洒在外面的这层菜叶上,这几片叶子,味道真不赖呢。”

⑥文老师欣喜地点了点头:“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美的道理。”

⑦另一个孩子说:“这会儿,我奶奶正在练签名呢,签不好,就打自己的右手,骂右手笨,不争气。”他说,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都在外地打工,他和堂弟、堂妹一直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之前,我们三个孩子的作业本和试卷上都是爷爷签名,奶奶不识字。每次爷爷签名时,她只负责端茶递水,在一旁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可是,爷爷去年去世了,奶奶必须学习自己签名了。是我教会了奶奶写她的名字。”他说,奶奶拿着笔照猫画虎,不免有些急躁:“这笔怎么拿起来比铁耙子还重?”话虽这么说,但奶奶还是每天坚持认认真真写一百次“倪学仙”三个字。大冷天的,奶奶写字写得左手如冰,右手如火,出了一头汗。“但我觉得,学写字这件事,把奶奶从痛失爷爷的悲伤中拔了出来,让她对学习新事物有了自信。”

⑧文老师抬起手,向着那个孩子竖了竖大拇指:“就写这一段,多好的诗,多倔强的心性。”

⑨还有一个孩子说:“今年奶奶种的橘子大丰收,这会儿,果贩子正在地头儿压价呢。”

他说,奶奶会跟他们吵嘴,来回掰扯,只为了橘子的收购价能涨两毛钱。但最大最甜的上百斤橘子,奶奶说什么也不肯卖给果贩子,她要给在外地的儿孙们各邮寄一箱,还要留下一部分,专做橘子香膏。香膏做起来可麻烦了——先用小刀把橘皮内侧的白色经络削去,把橘皮切成细末,在石臼中进一步舂烂,加入葵花籽油,隔水蒸两个小时;接着,把橙黄的香油过滤出来,在油中再加入蜂蜡,隔水加热搅拌,使蜂蜡熔化,趁热注入一个个带盖儿的小瓷瓶中,等待凝固。这就是橘皮香膏了。奶奶不仅给儿媳妇做,给大孙女做,也给出嫁的女儿做,还留一罐给自己。“每天,梳头洗脸后,奶奶都用小勺儿舀出一点儿香膏,在手腕和脖子后面抹开,空气里都会有橘子的清爽香气。邻居们还会取笑奶奶,说她臭美,七十岁了还用香膏。”

⑩孩子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但接着也许被触动了心弦,所有的人都静默了。讲故事的孩子脸上也浮起一丝羞愧。这帮粗心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从没这样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奶奶……奶奶也许仍像少女一样,会打心眼儿里渴望能戴花、能爬树割蜂蜜、能摸鱼捞虾吧?因此,她才固执地保留了古法制香膏的手艺。

⑪文老师想继续点拨面前这个动情讲述的孩子,忽然,她把手收了回来。她觉得,诗歌课讲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睁大眼睛,去探寻长辈的内心世界,去审视大地上有情的万事万物。

⑫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蚕吃桑叶般的书写声。文老师意识到,创作一首敏锐而独特的小诗,并非她这个老师的功劳,在孩子们心灵深处,诗歌的泉眼本来就在,她只不过是拨开落叶,清理乱石,让这些泉眼重见天日,泉水汩汩流淌而已。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