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议论文和小说,回答问题。

做有趣的人

孟祥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 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 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 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对“什么是趣 ”,古今中外,尚 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 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 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 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 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的猪肉, 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 ”,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 ”, 还有“东坡肘子 ”“东坡鱼 ”“东坡饼 ”,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 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 自然就 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张目对 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 比如,“一 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 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如 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 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 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 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 ”。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 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 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 ”读到此处,让人忍俊 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 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 ”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 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 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 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 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 月 30 日,略有删改)

(1)、梳理文章结构,完成思维导图。
(2)、艾青的《礁石》更适合做哪个分论点的材料,简述理由。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